中共一大會址、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陳云紀念館……近日,多堂系列音頻黨課從黨的誕生地上海通過空中電波傳播開來,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引發(fā)了“追劇”般的效應。
“這么好的課,我不做生意了,能和你一起去聽嗎?”趙先生是一名專車司機,當聽到乘客要趕去現場聽“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講”黨課,格外激動。這真實的一幕發(fā)生在11月18日晚,趙先生和乘客一起走進徐匯濱江建設者之家聆聽了一堂特別的黨課。
事實上,趙先生只是系列音頻黨課的關注者之一。
10日,收聽人數超50萬、直播間1300人次互動;
12日,收聽人數增加11%、直播間600人次互動;
13日,收聽人數再增加37%,直播間1300人次互動;
……
從11月10日“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講”黨課連續(xù)播出10天以來,每天平均超過60萬人在線收聽,截至目前已吸引了逾500萬聽眾。
11月10日晚,“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講”系列音頻黨課在中共一大會址開講 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 供圖
連續(xù)19天、19位專家、19個“新”…… 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人民網上海頻道、SMG東方廣播中心和阿基米德FM聯合推出的“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講”,為何呈現出熱播劇般的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聽眾“追劇”?
“這么好的機會,我怎么能不來聽?”
“最近學習十九大很紅火,大家都在學,這次能跟專家老師面對面學習很難得,這么好的機會,我怎么能不來聽?”跟著乘客來“蹭”黨課的專車司機趙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我不是黨員,但覺得自己多了解一些十九大精神對工作生活都很有幫助,與客戶也會多一些交談的機會,特別是我本人非常關心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民生方面的解讀。”
跟乘客來“蹭”黨課的趙先生(右)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 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供圖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之際,人民群眾渴望學習、領會到十九大精神的精髓所在。黨課第一講時,來自復旦大學的教師童一明早早來到會場,胸前佩戴著閃亮的黨徽。他說,“作為一名黨員,非常想聽到對十九大報告的權威解讀,幫助我們把報告的內容和關鍵點掌握得更清楚。”
而上海的這堂黨課,剛好給予廣大干部群眾和專家共同學習和互動的機會。“學習十九大精神是廣大黨員群眾當前首要的一項政治任務,除了書面學習以外,音頻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音頻黨課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經常學、反復學,十九大報告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只看一遍,學一遍是不夠的,要經常學、學反復、反復學。”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副主任朱志良談及五家聯合推出黨課的目的時表示,五家單位共同整合資源,以優(yōu)勢互補,將上海市委黨校精彩的、高品質的黨課傳送到廣大黨員的耳朵里,真正做到黨課入耳、入腦、入心。
“我準備了18頁講稿,大約1萬字”
十九大剛剛閉幕不久,上海市委黨校的19名專家與教授緊扣十九大報告文本,緊密結合上;鶎狱h建實際,準備為黨員群眾面對面上課解讀十九大精神。
上海市委黨校教務處處長王公龍教授擔任第一講主講人 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供圖
然而,時間緊、任務重,雖是黨課的專家教授,面對直播音頻的形式難免有些緊張。“音頻形式很好,但直播形式的確對老師的挑戰(zhàn)性很大,我是花了比平常更多的功夫準備,注意把十九大的精神原汁原味、清清楚楚、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地講清楚、講好。”上海市委黨校教務處處長王公龍教授作為黨課的第一講的主講人坦言,“我就想一個問題,怎樣讓出租車司機也能聽懂。”
直播一個小時,除了內容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以外,對于時間的把握也成為了教授的一項任務。“因為直播的形式,我沒參與過,但基礎是要把課講好、把講稿不斷地細化。我準備了18頁講稿,大約1萬字,在講到半小時的時候,要保證第9頁講完。”作為第三講的主講人,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宗建介紹,王公龍教授將第一講的經驗和體會分享給其他老師并提出建議,“直到講課之前的早上,王教授還在對我的稿子提出意見,我還在不斷的修改。”
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宗建為課程精心準備 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供圖
當晚,講課剛結束,工作人員就接到一位80歲老黨員的來電,“今天講得好,愛聽,聽聲音老師應該很年輕吧?”當得知李宗建教授只有31歲時說,這位老黨員感慨:“不容易,對黨有感情,課程真下功夫了。”
語速不宜過快、要照顧聽眾中的廣大老同志,要緊扣十九大報告、原汁原味、講清楚是什么、為什么,務必手里有詳細講稿,不少于一萬字……王公龍教授在工作群里每天都在不斷地向各位老師們發(fā)出各種提醒。
“每次心都懸著,生怕哪里出錯”
這場黨課從第一場超50萬人收聽,到后面幾期頻頻刷新紀錄,保持了每天逾60萬人在線收聽的成績,背后還有一群“不敢放松”的保障團隊。
直播團隊是每次來的最早的一支隊伍,一般會提前三至四個小時到場。然而,這并不是直播團隊第一次來到現場。阿基米德技術總監(jiān)高興介紹,“場地我們已經根據直播標準進行過一次硬件設備的排摸,條件合格的,我們會提前一周進行踩點。”
“這次直播比之前的直播的難點,就在于連續(xù)19天在不同的場地進行直播,每一個地點都會有不同的特點,場地大小、形狀、會場布置等等細節(jié)都會對直播效果造成影響。”高興說,“包括電梯聲、關門聲這樣細微的事情,我們都必須考慮在內。每次直播時,阿基米德、海上暢談、東方廣播中心到現場的工作人員大約十來位,后臺還會有七八位的工作人員,雖然我們前后方已經做足了準備,但因為這次直播非常重要,我們每次的心還是會懸著,生怕哪里出錯。”
當晚,黨課會在阿基米德FM《學習同心圓》和《海上暢談》社區(qū)進行同步直播。第二天早上,觀眾也可以在上;鶎狱h建網看到黨課視頻實錄。
負責視頻剪輯的幕后工作人員李若辰 王文娟 攝
攝像組每次幾乎提前一個小時至一個半小時到達現場,攝像組領隊陳建青介紹,現場有兩名工作人員負責兩個機位的準備工作,他坦言,這次攝像技術上面并不是很復雜,主要是保證時效性,是一項連續(xù)的工作。因為是系列黨課,每晚拍攝結束后都要回到制作單位,檢查畫面質量,迅速上傳至指定的網盤。“每晚全部上傳完成,回到家也都夜里兩點了,雖然我們三個人都不是黨員,但是我們都因為參與這項工作感到光榮與自豪。”
這是一項接力工作,當夜深人靜,攝像組終于可以回家休息時,上海開放大學上海教育軟件發(fā)展有限公司的李若辰就要開始他的剪輯工作了。凌晨一點,他需要將兩個機位的視頻畫面交叉剪輯制作成片,之后開始高清入庫備份。凌晨二點左右,李若辰需要把視頻轉換成不同的碼流去適應不同的平臺,四點基本完成轉碼工作,將視頻傳到網站和手機端,并將視頻傳到兩個電視頻道,電視頻道工作人員再根據各自平臺需求再次轉碼上傳,供早上電視平臺播放。
早上八點左右,當上班的高峰期來臨時,李若辰的背影逆向消失在人海里,他需要去補個覺,下午還要進行機器的調試工作,夜里又要繼續(xù)開始剪輯。因為對工作流程的熟練,連著19天的視頻剪輯都要由他一人完成。去年剛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李若辰,自豪地告訴記者,“領導把這么重要的視頻剪輯任務交給了,表示對我很信任,我感到非常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