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陳琴笙退休整整18年,不過,這18年來,他是名副其實的退而不休,依然花了許多精力放在土壤修復的研究之上,開發(fā)出了土壤清潔劑等專利產品。稍有不同的是,退休前,他專事為土壤“治病”,退休后,他還在為水體治病,在最近10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與藍藻“較勁”,通過他的努力不但研究出滅殺藍藻的技術,還研究出了把藍藻制成藻蛋白粉,讓藍藻變廢為寶獲得“新生”。
空閑時,陳琴笙喜歡看各種專業(yè)書。
太湖藍藻事件后,他用18個月時間環(huán)太湖實地調研
2007年5月底,太湖爆發(fā)藍藻事件,湖水大面積污染甚至影響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用水,該話題一時間成了媒體報道的焦點。“我第一次關注到藍藻就是在看新聞聯(lián)播的時候,當時聽完新聞里說的,就記在心里了。這種簡單生物的危害力這么大,就沒有辦法治理嗎?”陳琴笙開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藍藻的結構和價值。但是能從書本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于是,他思量了一下,決定從實地調查開始,先搞清楚太湖藍藻的來源和生長規(guī)律。
盡管早已退休,但陳琴笙每天仍在正常上班。從2008年4月開始,他斷斷續(xù)續(xù)用了18個月時間,繞著太湖“走”完了一圈,并將這一路上與藍藻相關的所見所聞撰寫成了報告,同時親手繪制了一幅“太湖水域分布簡圖”。“還記得當時和同事一起出差去湖州,人家得了空都會去找好吃的好玩的,我有了空就自己乘公交車跑太湖邊去,看他們那里的藍藻生長情況。”陳琴笙說,在湖岸邊,把手伸進湖水里撈一把,聞聞味道,就大概能看出水質情況,嚴重的地方甚至老遠就能聞到藍藻散發(fā)出的臭味。
陳琴笙回憶,那年夏天,有一次他到宜興的太湖水域走訪,當時湖面上全是藍藻,他想找艘漁船帶他去湖里轉一圈看看情況,于是找到了岸邊養(yǎng)殖基地里一位50多歲的漁民。“人家看我一個糟老頭子。腿腳還有些不利索,就問我要去湖里干嘛,一聽我是為了藍藻來的,很爽快地就帶我上了船,完了也不肯收我的錢,臨走還非要塞給我一袋小魚干,讓我?guī)Щ丶页浴?rdquo;陳琴笙說,漁民當時的熱情讓他很有感觸,也是他堅持治理藍藻的一大動力。
這一圈看下來,陳琴笙發(fā)現(xiàn),太湖水域的藍藻“生源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太湖水域的宜興、湖州一帶。“這主要和當?shù)仞B(yǎng)殖漁業(yè)的方式有關。”陳琴笙說,這兩處養(yǎng)殖基地的漁民習慣以雞糞作為飼料,由此產生的肥水流入太湖,成為藍藻生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琴笙在碾壓已經脫水的藍藻
讓藍藻變身“藻蛋白粉”,變廢為寶獲得“新生”
實地走訪完整個太湖水域的情況,陳琴笙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光是目前采取的打撈藍藻當肥料的處理方式,成本很高,價值有限,并且難以徹底治理藍藻。“目前這種季節(jié)性打撈藍藻的方式,好比割韭菜,打撈一批又會長出來一批,永遠撈不盡。”
于是怎樣可以讓藍藻處理價值最大化成了陳琴笙感興趣的課題。“我之前查資料時看到過我國常用的一種動物飼料添加劑叫魚粉,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藍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我就在想著兩者是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有了想法后的陳琴笙開始著手實踐。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開始自己動手做實驗,通過將打撈上來的藍藻脫水、碾碎,用其擁有專利的土壤清潔劑進行加工,最后制成了藻蛋白粉。
通過實驗,陳琴笙得出結果:進口魚粉中的動物性蛋白含量約60%,與他做出來的藻蛋白粉中蛋白含量差不多,而后者的成本卻低得多。陳琴笙介紹,一噸新鮮藍藻可加工制造20公斤藻蛋白粉,市場價200多元,扣除打撈、加工成本,利潤可以超過100元。“這種藻蛋白粉如果可以代替目前我國普遍使用的進口魚粉,那不僅藍藻的經濟價值提升了,還能實現(xiàn)藍藻的‘以治養(yǎng)治’。”
他的治藍藻思路獲得專家認可,仍在等待“合伙人”
去年底,安徽省巢湖管理局舉辦了一次藍藻治理與綜合利用創(chuàng)新大賽,還特地聯(lián)系到了陳琴笙,邀請他帶著自己的藻蛋白粉項目參賽。經過專家組一系列的評審,陳琴笙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獲得了特別獎。“因為我這個目前只在小試階段,專家們也認為理論上這是一個可行方案,所以給了我一個特別獎。雖然還沒能投產,但能被專家們認可,我還是很開心的,說明我做的事情并不是沒有意義。”
但是,陳琴笙也還有著自己的遺憾。直到目前,他研制出的藻蛋白粉已經通過了兩次小試,但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廠家進行試驗投產。“我在去年12月時,在《武進日報》上公開尋找過治理藍藻的‘合伙人’,我愿意無償奉獻自己的技術成果,希望能找到這個領域的機構和企業(yè)實現(xiàn)接下來的試驗和投產。”快一年過去了,這期間也有幾家企業(yè)聯(lián)系過陳琴笙,對他的藻蛋白粉表示出興趣,但是由于藍藻打撈許可和前期投入等問題,始終沒能達成合作,在此,陳琴笙希望該領域的企業(yè)機構有興趣的話可以積極聯(lián)系他。“藻蛋白粉實現(xiàn)的是‘以治養(yǎng)治’,在有效治理藍藻的同時,不僅可以降低飼料的成本,企業(yè)也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值得一試。”
陳琴笙參加安徽省藍藻治理創(chuàng)新大賽的獲獎證書
治藻的同時不忘土肥研究,獲得十多項專利
陳琴笙畢業(yè)于南京農業(yè)大學土壤農化系,1964年被分配到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從事土肥研究,田間地頭每天跑,做的最多的就是給土壤“看病”,從業(yè)四十多年,獲得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雖說近十年來,他一直在和藍藻“較勁”,但是退休后,他自己的專業(yè)也從未放下過。
2000年,陳琴笙退休后,受原單位挽留又返聘工作了4年時間,直到2005年,他和老伴回到了武進定居生活;貋硪院,陳琴笙并沒有閑下來,用他的話說,大半輩子都在和土壤打交道,閑下來不去地里走走都不習慣。于是,陳琴笙來到了常州一家化肥企業(yè),給該公司一個百萬噸規(guī)模污染治理的項目當起了技術顧問,業(yè)余時間還喜歡在家擺弄自己的那些瓶瓶罐罐做些小實驗。他自行研制出的土壤清潔劑可用于農作物的疾病防治和土壤污染,有效還原受污染的土壤,效果可以和美國進口農藥相媲美,但成本卻只要進口農藥的十分之一。退休后返聘的這十多年里,他先后拿到了包括土壤清潔劑在內的十多項專利。
目前,藍藻蛋白粉的試制因為天氣原因暫時告一段落,陳琴笙又有新的計劃。“我在土肥領域工作這些年,經驗還是積累了一些的。我希望把自己這些年在土壤治理方面的經驗整理一下,形成系統(tǒng)有效的文字內容,給有需要的人參考使用。”說著,陳琴笙從他書桌上的文件中抽出了一本已經整理好的《土壤污染治理手冊》給記者。雖然裝訂比較簡單,但是手冊從土壤污染的分類、原因、檢測、防治等方面都做了具體的闡述,每種污染都對應著相應的檢測方法和防治手段。“我平時除了自己的專業(yè)也沒有其他愛好,現(xiàn)在老了,就想把自己的這些經驗知識分享出來,能真正做到老有所為,就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