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榮老人年近百歲,身體硬朗。
■李彩榮老人做的鞋子。
在石家莊市新華區(qū)和平路36號院一棟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多層建筑內(nèi),住著一位近百歲的老人李彩榮。走過近一個世紀的她,依然思維清晰。在她和家人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歷經(jīng)生活磨難卻依然堅強樂觀的老人。
抗戰(zhàn)時期成為一名黨員
今年已近百歲的李彩榮如今由兒女們輪流照顧,老人是保定博野縣人,1924年出生,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李彩榮擔任村里的婦救會主任。說起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李彩榮的話匣子打開了。
從13歲開始,李彩榮就幫助村里的游擊隊傳遞情報,并成為了村婦救會主任。“那個時候我們在村里的活動都是悄悄的,就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李彩榮老人說,記得有一次日本人又在村里到處逮捕共產(chǎn)黨員。為了避開日本人,她躲到了村里一個嬸子家,將兩個大辮子盤起來,將臉上抹花了裝成小媳婦在炕上做被子。“要知道那個時候我還沒結(jié)婚呢。”說起這些,這位性格爽朗的老人哈哈大笑起來。
李彩榮老人說,到了晚上婦救會和游擊隊就開始反攻,他們會毀壞日本人的炮樓,幫助附近的抗日隊伍展開工作。
對于老人來說,無論過去了多少年,她都忘不了曾經(jīng)的那段歲月,那段歲月里發(fā)生的故事,她也無數(shù)次給子女們講述著。
1958年,李彩榮老人隨丈夫來到石家莊,在這里安了家。
心態(tài)平和生活自理不靠人
雖然已近百歲,可李彩榮身體硬朗,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老人共有4個子女,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jīng)70歲了,小女兒也58歲了。小女兒楊素珍說,雖然住在三樓,可老人每天都要下樓活動一下筋骨。“兩年前媽媽生了一場病,住了20多天醫(yī)院,耳朵也有些聾了。早在生病之前,她不僅是一個人生活,還每天下樓賣自己制作的虎頭鞋呢。”楊素珍說,媽媽出院后,便由幾個兒女輪流照顧了。
記者來到李彩榮老人家時,小女兒楊素珍剛給老人買回黑豆和黃豆。楊素珍說,媽媽最喜歡喝黑豆和黃豆混合的豆粥,“媽媽喜歡吃素食,尤其是油麥菜,幾乎每天飯桌子上都少不了。”從楊素珍的講述中可以看出,李彩榮老人的胃口很好,每餐都可以吃下一碗飯,餃子可以吃下15個左右。
講起老人的長壽秘訣,楊素珍表示沒有什么特別的,“她什么都吃,從來不挑食,尤其愛吃素食,腸胃好,身體也不錯。”除了身體沒啥毛病,李彩榮的心態(tài)也很好,隨遇而安。老人還是個熱心腸,當過25年家委會主任,和鄰居們相處得也格外融洽。
如今李彩榮過著安靜淡然的生活,盡管經(jīng)歷了艱苦的歲月,但晚年兒孫孝順,老人也算是苦盡甘來。
一門手藝讓晚年生活充滿樂趣
別看李彩榮老人已近百歲,她還是閑不住。縫繡“虎頭鞋”就是她一直保留的手藝之一。老人縫繡的成品不計其數(shù),從李彩榮老人記事起,她的母親就開始將繡“虎頭鞋”的手藝傳授給她了,這也成就了她一生的“虎頭鞋”情結(jié)。
年輕時李彩榮只是給自家孩子們做虎頭鞋,做棉鞋。后來她便開始給左鄰右舍做棉鞋,“那個時候,還沒到冬天就會有人上門來找媽媽幫忙做棉鞋。”李彩榮老人做出的“虎頭鞋”那真是“生龍活虎、栩栩如生”,人們看見后都不愿再放手。2002年,李彩榮老人不再當家委會主任后,便正式開始了她縫做“虎頭鞋”的生涯。
起初李彩榮老人只是自己縫繡“虎頭鞋”打發(fā)時間,后來鄰居看到李彩榮老人制作出來的“虎頭鞋”活靈活現(xiàn)惹人喜愛,就勸她出去賣一些。她試著拿了幾雙“虎頭鞋”到樓下賣,誰知一擺上攤就被一搶而光了,看到人們?nèi)绱讼矚g自己這門傳統(tǒng)的“絕活兒”,更加激發(fā)了李彩榮老人做“虎頭鞋”的熱情。
“當時賣‘虎頭鞋’也不是為了掙錢,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門老手藝。”李彩榮老人說,記得曾經(jīng)有一個老鄰居家的閨女去了美國,還不忘讓她給縫制雙“虎頭鞋”帶去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