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火車“老司機”的84本手賬:記錄25年春運變遷

\

\

原標題:84本日記記錄25年春運變遷

彈指一揮間,江西鷹潭的老司機余向陽已經(jīng)開了25年火車,沿途看到的景色瞬息萬變,駕駛的列車也從蒸汽機變成內(nèi)燃機,再到如今的電力機車。對他來說,眼見的變化太多,不變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隨車攜帶一本手賬,記下當天的行車見聞。每一趟車記下一頁,一年寫完三四本。25年間,84個巴掌大的本子一個接著一個從手中經(jīng)過,余向陽的筆在白紙上留下一部鐵路微歷史,也見證了中國春運的變遷。

搬了7次家舍不得扔掉日記本

一個收納箱裝不下,余向陽把剩下的小冊子整齊有序地摞在紙袋里。這些年他搬了7次家,妻子每一次都嫌它們重、占地方,想一口氣扔了。但余向陽舍不得,轉身偷偷就把它們?nèi)M雜亂的行李,一塊兒搬進新家,找個不顯眼的角落藏起來。

原本這也不是什么貴重物品,就是84本小冊子而已。封面統(tǒng)一寫著“司機手賬”四個字,有的嶄新發(fā)亮,有的已然發(fā)黃,邊角卷起。對余向陽來說,這些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本子卻是重要的“人生檔案”。他可以從中追溯過去25年間具體的某一天,自己跑了哪趟車,經(jīng)過幾個站,遇見哪些事。

1993年,他開始駕駛火車,那時電腦還沒普及,鐵路公司要求司機們隨身攜帶手賬,做好行車記錄。愛寫日記的余向陽,除了標志發(fā)車日期和班次、要做的標準化工作以及安全注意事項外,還把列車穿過的村莊、夜幕下的星空、窗外的雨雪等沿途景色都留在注腳處。時隔多年,他偶爾回看時,彼時彼景仍可追憶。

后來,行車過程均有電腦記錄,但寫慣日記的他仍保留這個習慣。時間一長,一個個本子也就摞了起來,注入歲月的重量后,留到現(xiàn)在反倒成了鐵路發(fā)展的印跡。

翻開泛黃的牛皮紙封面,第一本日記的首頁這樣寫道:“機車是前進型6589號蒸汽機車,車次是1532次,從景德鎮(zhèn)站出發(fā)開往績溪站,需要運行8個小時。”

時間回到1993年5月1日,新司機余向陽首次上崗。當時他開的是蒸汽機車,功率小,牽引能力弱,行走的區(qū)段雖然很短,但單程一趟就要徒手鏟十多噸煤。余向陽經(jīng)常一路上被熏得灰頭土臉,出發(fā)時衣裝整潔,一到目的地卻全身烏黑,只見明亮的眼睛和一口白牙。下了班他往往是精疲力盡,倒頭就睡。

老司機見證春運25年變遷

說起來印象最深的,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春運。“旅客多,人員雜,登車亂,到處都是挑著扁擔、肩扛背包、三五成群追車奔跑的旅客,切記待人員全部上車后再發(fā)車。”他在筆記中記下蒸汽機時代中國鐵路春運的場景。

余向陽還記得那會兒大家都窮,回家過個年也不容易。一到年底,售票廳買票的人總能排起長隊,好不容易買了票,候車室卻進不去,烏壓壓一片涌滿人。乘客過五關斬六將擠到站臺卻上不了車,后面的人推著前面的,恨不得把人從車窗扔進去。車門一關,列車開動,站臺上總能見到幾件落下的行李,而在塞滿人的火車上,車門處過道里,能回家的游子安心地睡著。

“現(xiàn)在在手機、網(wǎng)絡上就能買票,不再需要排長隊,更方便了。普通的列車里面都有空調(diào),冬暖夏涼,有的甚至還能看電視。飲水、上廁所也都很方便,方方面面都好多了。”開了25年火車,余向陽能感受到旅客的人流量與日俱增,但鐵路快速發(fā)展,人們候車的舒適度和上車的有序性都有很大的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也變好,“坐車回家已經(jīng)不是很大的負擔,應該是一個愉悅和輕松自信的狀態(tài)吧”。

這個53歲的老司機也不用跟煤灰打交道了。2000年他開上了內(nèi)燃機車,時速從60公里提到90公里。到了2010年,余向陽開的是安靜潔凈的電力機車,日記顯示:“這種機車功率達到7200千瓦,牽引力也到了6000多噸,幾乎是蒸汽機車的兩倍。”如今他上班可以穿西服、扎領結,車上還有黑匣子等安全裝置、緊急裝置,“硬件設施越來越先進”。

今年可能是最后一次參加春運

留在日記上的不只是25年間中國人的回家之路,還有老司機大年三十的離家印跡。

“2002年除夕執(zhí)乘,一路開來一路停,標化執(zhí)行在每刻,安全行車為夙愿。經(jīng)過幾日整車,機車質量狀況目前尚好。”日記顯示,16年前的除夕天氣晴朗,余向陽未休,仍在路上。大年三十和其他客運人員一起守在春運的火車上,已經(jīng)成了他特殊的過節(jié)方式,“乘客離家有多近,我們離家就有多遠”。

火車疾速前行,經(jīng)過山嶺和村莊,先是聽到忽近忽遠的鞭炮聲,到夜幕降臨時就能望見遠處的萬家燈火,抵達目的地那會兒已是更深露重,車站的電視里傳來新年的鐘聲?粗s在最后一刻回到故土的旅客,余向陽想起家里的妻女。

有一年除夕他原本輪到休息,聚少離多的一家人置辦好年貨正圍在桌前包餃子,不出意外的話,那是一頓久違的年夜飯,此前一直在姥姥家過年的女兒,那個年可以在家過了。然而,一通突然的來電把余向陽立馬調(diào)回火車上,一起吃頓年夜飯又成了一家人未完成的愿望。

“心情也是五味雜陳,但想想我們的責任很重大,要保證安全,要專注地回到工作中來,把旅客安全送到家。”有時余向陽會自我安慰,“一趟車穿越兩年,連接年尾和年頭也挺有意思的”。

時代的列車開到了2018年,此時春運的大幕已經(jīng)拉開。余向陽還是像過去25年一樣,帶著司機手賬登上火車,記錄著眼前這個春運,這也可能是老司機最后一次參加春運。明年9月他就要退休了,下一個春運能不能趕上還是未知,余向陽的語氣聽起來有些失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