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忻州8月8日電 題:長城“守關人”的故事
中新網(wǎng)記者 楊杰英
出生于平型關,參加工作于寧武關,現(xiàn)任職于偏頭關,在王源眼里,自己與“三關”的緣分不淺。
“我是長城的兒子,是‘守關人’的后代。”從小看著長城長大的王源,對長城有著特殊的情感。
近日,記者跟隨“三晉人大代表采風團”來到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忻州市人大代表、偏關縣委書記王源向采風團一行講述自己與長城的故事。
偏關縣境內明長城現(xiàn)存120余公里,在全國縣城保有的長城長度中排在第二位。這里有廣為人知的黃河邊長城老牛灣堡,是名副其實的“中華長城古堡第一縣”。
2009年11月,王源調任偏關。在歷任縣長、縣委書記的十余年時間里,他采風于史志、調研于民間,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完善和建立、健全了長城保護工作機制。因致力于長城保護和修復,他入選“山西省長城保護研究十大杰出人物”,并被評為“山西省長城保護研究十佳”“山西十大最美長城衛(wèi)士”。
“我走遍了偏關的山山水水,考察了偏關境內的六邊長城、現(xiàn)存的20余座古城堡,以及遍布內外長城線上的敵樓和墩臺。”經過調研發(fā)現(xiàn)當?shù)亻L城黃河的旅游資源稟賦潛藏著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后,王源認為偏關若想走長遠發(fā)展的路子,發(fā)展旅游勢在必行。而搞旅游,就要把偏關的長城、黃河兩篇“文章”做好。
借助山西省委、省政府“黃河、太行、長城”旅游新三板的戰(zhàn)略決策,王源又帶領偏關縣推出一系列保護長城的舉措,挖掘長城厚重的文化內涵,建起了長城博物館和長城碑林,維修了寺溝長城150多米,對水泉堡的城門和城墻進行維修,對老營堡的歷史建筑進行復修。
“偏關長城體系完備、體量大、地區(qū)分布廣,保護難度很大,我們通過以身作則,大力宣講提高社會認同。”王源介紹,在長城沿線分段分配了長城保護監(jiān)管員負責長城的保護監(jiān)管工作,同時培植本地志愿者,成立長城學會,積極鼓勵培養(yǎng)長城保護骨干隊伍和文化宣傳隊伍,這些力量成為偏關長城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shù)卦陂L城保護、修繕方面投入的資金,累計達1億多元。同時,加強偏關縣境內歷史文物保護的力度,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50萬元,并列入財政預算,用于境內長城等文物資源的保護修繕。
此外,依托國家林業(yè)重點工程建設,在縣境內長城沿線、黃河沿岸、關河兩側著力打造林業(yè)精品亮點工程項目,完成了縣城至老牛灣景區(qū)、賈堡村至縣城公路兩側通道綠化補植撫育提檔工程,新拓展黃河沿岸的兩灣一山(乾坤灣、老牛灣、紫金山)連片12萬畝生態(tài)景觀林建設。
去年,偏關縣率先建成了黃河1號和長城1號兩條旅游公路,為偏關旅游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年,全長36.89公里的長城1號偏關縣境內老營至南場段工程項目也已開工建設,為推動偏關全域旅游和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認為,只有了解長城、感受黃河,才能激發(fā)全社會保護長城黃河的主動性。”王源認為,這兩條旅游路也是偏關旅游走出去、活起來的生命線、轉型路、致富路。
對王源而言,守護長城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