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0點32分,我國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在上海瑞金醫(yī)院病逝,享年99歲,走完了她長達一個世紀的音樂人生。生于1917年8月17日的周小燕,是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中國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及聲樂教育家。她是那個含淚唱起“長城謠”的20歲的姑娘,她是那個高貴典雅的“中國之鶯”,她是那個培育了無數(shù)英才的教育家……她用心底最真摯的情感,為人民歌唱,為祖國歌唱,寫就了一部蕩氣回腸的“生命交響曲”。
“長城謠”打動斗士
1937年,武漢長江邊,20歲的周小燕在抗戰(zhàn)烽火中含淚首唱《長城謠》,打動了無數(shù)志士的心。這首由潘孑農作詞、劉雪庵作曲的《長城謠》,原本是電影《關山萬里》的插曲,雖影片因抗戰(zhàn)爆發(fā)未能拍攝,但《長城謠》卻被廣泛傳唱,喚起海內外中華兒女抗敵御侮的共同心聲,筑起中華民族團結抗戰(zhàn)的心靈長城。
去年,已近百歲高齡的周小燕在面對媒體時,依然清晰記得當年在武漢傳唱《長城謠》時的情景。在奔走呼吁開展難民救濟工作的演唱會上,她每每唱到“自從大難平地起,奸淫擄掠苦難當?嚯y當,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時,臺下聽眾不禁掩面而泣。她說,聯(lián)想到日本侵略者當時在中華大地的燒殺搶掠,每個人內心感受到的都是無以復加的痛苦,同仇敵愾的民族之心,就這么一步步聚攏起來。
聽聞周老師去世,有網友在微博寫下了這樣的語句悼念,“永遠難忘您在巍巍長城上詠唱的那闕《長城謠》,那不是歌,那是一個民族血脈中永駐的魂靈!”
“中國鶯”唱響歐洲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周小燕就在歐洲享有“中國之鶯”的美名。當年輕的周小燕以典雅、端莊、清麗的東方淑女形象出現(xiàn)在二戰(zhàn)勝利后的巴黎舞臺上時,當她用意大利學派的圓熟技巧、華麗音色和法國學派的詩意美詮釋歐洲經典聲樂時,當她用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德語、俄語等原文演唱歐洲主要國家各個歷史時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時,都流淌出西方人從未感受過的東方氣質和東方韻味,使歐洲樂壇為“中國之鶯”迷倒喝彩。
回到祖國以后,周小燕不滿足于自己僅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鶯”,不愿被自己的父老鄉(xiāng)親視為“中國籍的西方之鶯”,她和祖國的聲樂家們一起努力開拓,嘔心瀝血地探索美聲唱法與中國語言、中國風格及中國傳統(tǒng)歌唱美學有機結合的新路子。新中國成立后,周小燕在頻繁的國內外演出中,堅持不懈地在各種公開演唱中安排中國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國聲樂的獨特魅力。她數(shù)次作為國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蘇聯(lián)、波蘭、南斯拉夫、印度、緬甸等國去訪問,每到一處都受到當?shù)氐臒崃覛g迎。
“蓋棺關門”育英才
周小燕一生都投身教育事業(yè)。她懂得,要培養(yǎng)高雅藝術的知音,必須從學生抓起。建國以來,周小燕培養(yǎng)了無數(shù)聲樂人才:鞠秀芳、張建一、高曼華、劉捷、廖昌永、顧欣、魏松、雷巖、李彩琴、萬山紅、楊小勇、殷桂蘭、李秀英、朱秋玲、王豐、王歌群、張峰、方瓊、郭森等等。他們以自己的歌聲和藝術實力,在國內外的聲樂比賽及歌劇演出活動中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周小燕有個學生,自稱是她的“關門弟子”。周小燕對他說:“誰跟你說我關門了?”
“那你什么時候關門?”
周教授一字一句地回答:“蓋棺的時候關門!”
過了90歲高齡,周小燕依舊每天都在家中給學生上課。她曾說,“既然是終身教授,我就要干終身、干到底。”
多位名人寄哀思
今天,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在微博悼念說,“在和病魔勇敢戰(zhàn)斗一年后,我敬愛的恩師周小燕大師于今天凌晨12:32分永遠離開了我們…。”
曹可凡也在微博表達了悼念,“‘中國夜鶯’周小燕先生永遠離開我們了。過去一年里,曾多次去醫(yī)院探望先生,每次都見她手握一卷,用張俊祥先生遺留的放大鏡,認真閱讀。去年夏天,先生病情加重,已無法坐起,但仍饒有興致談藝術的分寸把握。她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她請丈夫張俊祥去聽音樂會,她演唱時傾心傾力,但俊祥先生卻大潑冷水,直言那晚演唱是‘聲嘶力竭,鬼哭狼嚎’。周先生恍然大悟,明白任何藝術表現(xiàn)均要講究分寸,不是使勁才能達到完美境界。雖然不從事聲樂藝術,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感念周先生語重心長的教誨!周小燕先生同時也是《可凡傾聽》當年播出的第二位嘉賓。那時,節(jié)目正處草創(chuàng)時期,很不成熟,但先生卻給予有力的支持。祈禱先生一路走好!我們永遠懷念您。”
愿這位永遠為人民歌唱的“中國之鶯”在天堂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