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香港“良心”,三任特首為杜葉錫恩扶靈

一位英國女教師,遠涉重洋來到戰(zhàn)時的中國內(nèi)陸,后來移居香港。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她自籌經(jīng)費創(chuàng)辦學校,熱心參與社會運動,活躍于香港政壇,以柔弱之軀推動香港社會改革與進步。她沒有子女,她與一起創(chuàng)辦學校并在晚年結為連理的丈夫,把全部的愛都獻給了他們的學生、基層民眾、弱勢群體以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這就是杜葉錫恩女士。

1913年,杜葉錫恩生于英國紐卡斯爾。

1948年被普利茅斯弟兄會派往中國江西省南昌傳教。

1951年杜葉錫恩前往香港,在香港創(chuàng)立慕光英文書院,為1950年代的香港市民提供教育。

2015年12月8日,杜葉錫恩在香港一家醫(yī)院病逝,享年102歲。

杜葉錫恩原名葉錫恩,與教育家杜學魁結婚后改名為杜葉錫恩。她雖然生于英國,但操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和普通話。

她是香港著名的社會運動家及教育工作者,四十年多年來一直服務香港和為社會基層爭取權益,敢于揭露港英殖民政府的貪污問題,被很多香港市民視為真正的“香港良心”:她在民意未受尊重的七十年代愿意聆聽市民的意見,并呼吁推動民主政制,因而被很多老一輩的香港人視為真正的“香港民主斗士”。

“活著就要為窮人說話”

1997年回歸后,反對派整天侈言民主、滿口不離公義,但在杜葉錫恩面前,他們只能是“畫虎不成”或效顰的“東施”。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杜葉錫恩就已經(jīng)在港倡導民主、尋求公義,而且不求名利、不畏權勢,為維護小市民權益而挺身與港英殖民政府周旋。

當年的香港,街邊小販不給警察和“販管隊”“派片”(黑錢),就會被拳打腳踢、充公貨物、罰款坐牢,欲哭無淚。山邊木屋區(qū)或舊樓發(fā)生火警,消防到來,“有水(錢)有水、沒水沒水”,居民求助無門……在這個時候,杜葉錫恩就會出現(xiàn)在這些無助的小市民面前,為他們多方奔走,還親身到政府部門舉報和向媒體揭發(fā)公職人員貪污惡行。

在上世紀頗長一段時間里,小市民有冤屈就找杜葉錫恩,一些公職人員聽到杜葉錫恩的名字就頭痛,但因為她是“事頭婆”同鄉(xiāng),不好對付。換了是中國人,恐怕早就給“掃地出門”了。

杜葉錫恩堅守“活著就要為窮人說話”的座右銘,不屈服于各種壓力和誘惑。杜葉錫恩的不畏權勢,還可說是與英國人身份有關,但她的不求名利,就更顯出其人品格的高尚。

杜葉錫恩的畢生志愿是辦學,當時她的學校只是租用大廈兩層樓作課室,亟盼能夠得到一塊地皮興建校舍。政府就托人“轉告”,只要她“收聲”,地皮和校舍都可以送上,但杜葉錫恩拒絕了。她寧愿再辛苦些多方設法募捐,勤儉辦學,也不肯以勞苦大眾的利益為“籌碼”去作政治交易。

曾推動香港廉政公署成立

杜葉錫恩在1963年至1995年間出任市政局議員,經(jīng)常與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對抗,認為香港殖民地時期有很多不公的地方,從體制上指出官僚和特權是滋生貪污腐敗的根源。在她的全力推動下,香港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成立了廉政公署,從此香港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大幅減少,這也是香港市民至今最感念杜葉錫恩的地方之一。

她有擔任市政局和立法局議員30多年的豐富參政體驗,也形成了她對民主真諦的深刻見解。她說:“不是你把自己叫做民主派就是民主的。民主其實是從心里發(fā)出,從心里去追求的,是可以包容不同聲音和意見的,是不偏不倚愿意坐下來討論達到一個公平的妥協(xié)。”她還說:“民主不是一步登天。”她直斥某些人“實際上是以其不民主的行動,延緩我們的民主進步。”

葉錫恩在從事社會活動的同時,對愛國愛港力量一直是給予同情和支持。她是一位英國人,追求的是西方式的民主和公義,但她從不掩飾對中國文化歷史的好感,對共產(chǎn)黨領導下新中國的發(fā)展和成就也給予公允的評價。

在歷史轉折關頭,面對香港回歸,她慨然答允出任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和“港事顧問”,為香港的平穩(wěn)過渡和順利回歸作貢獻。她反對非法“占中”,不認同激進抗爭方式。她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評價客觀公允,稱贊“正是由于把共產(chǎn)主義理念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穩(wěn)步提高。”

三任特首為她扶靈

2015年12月20日,杜葉錫恩在紅磡世界殯儀館出殯,香港特區(qū)三任特首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為其扶靈。挽聯(lián)概括了杜錫葉恩不平凡的一生:百年樹人根深葉茂、千古懿行德廣恩高;橫幅則是:善澤香江。

1997年7月1日,特區(qū)政府首次頒授大紫荊勛章,杜葉錫恩就是其中一位獲得者。本來勛章是只授予香港中國公民,但授給杜葉錫恩這位一輩子為香港、愛香港的社會運動家和教育者當之無愧。

杜葉錫恩是真正的民主斗士。在殖民統(tǒng)治時代,杜錫葉恩公開站出來抨擊殖民統(tǒng)治;在民意尚未受尊重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愿意傾聽市民的意見,是最早呼吁推動民主政治的人。她在香港開創(chuàng)了定期接見市民的先河,接待過的市民多達50余萬。

自從她抵達香港,就為所目睹的種種社會不平等、不正義現(xiàn)象鳴不平,她抱著一種對抗不公的精神投身政壇。身為英國人,卻并沒有表現(xiàn)出那個時代常見的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相反,她把目光聚焦于華人社會那些最底層的市民和那些被欺凌的弱勢群體,為他們挺身而出,討回公道。

她堅守“活著就要為窮人說話”的座右銘,不為各種壓力和利誘“收聲”。她發(fā)起反對天星小輪在金融危機后大幅加價的簽名活動,推動政府為保障交通意外受害者的權益立法,為低收入人群置業(yè)、爭取長者津貼大聲疾呼,贏得了“香港良心”、“冤情大使”等眾多美譽。

她不畏權勢,連續(xù)揭露官員貪腐案件,對港英政府成立廉政公署有促成之功。杜葉錫恩畢生追求的公正,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具有永恒的價值。

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