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于丹記憶中“年味兒”最足的春節(jié),是兒時在姥姥家的四合院里頭度過的,“那時候,四合院里、胡同里、小巷子里,從臘月起就高懸著大紅燈籠,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小孩子們挑起一串兒鞭炮就跑到空地里放……”
于丹感嘆,過去的春節(jié)熱鬧十足,團(tuán)圓意味也更濃,“我特別想念小時候的春節(jié),尤其是包餃子這件事兒。最重要的不是最后的那個成品,而是包的過程。”在《春節(jié):不離不棄的天地約》一文中,于丹曾回憶:“我現(xiàn)在還能想起來那時的情景,大年三十的下午,婆婆就帶著妯娌、媳婦們開始切肉、拌餡、和面、搟皮;老爺子抽著煙,姑爺和兒子陪著喝茶、聊天;小孫子、小孫女們掐一塊面捏個小白兔,再拿一塊面,用筷子歪歪斜斜地?fù){個皮,往里面包塊水果糖。”
關(guān)于“年味兒”的記憶,除了香噴噴的餃子,還有于丹心頭收獲的那份沉甸甸的感動。而這份感動,來自于師母鄧魁英先生每年春節(jié)給于丹女兒準(zhǔn)備的那份特別的禮物。
“我的師母一直保持著一種非常手工的習(xí)慣,每年都要給我女兒織一件過年的新毛衣。”于丹飽含深情地回憶:一年又一年,師母的眼神、手勁都不如從前了,但她想要讓孩子每年春節(jié)都能穿上漂亮的新毛衣,織不動圖案,就開始織彩條的毛衣,“后來終于有一年,毛衣織得很簡單,毛衣的針腳已經(jīng)不像過去那么平整了。原來師母因為風(fēng)濕病手指變形使不上勁了。但是到下一年再去,師母又織出了新的毛衣。”于丹動情地說,“從女兒懷兒在我的肚子里,到現(xiàn)在她上學(xué)了,這么多年,師母每年春節(jié)都給她織新毛衣。圖案雖然變得越來越簡單了,但是她一直較著這個勁兒,從未間斷。師母是用一種最手工的方式在疼愛著我的孩子”。
“什么叫過年?過年就是人心中懷有一份沉甸甸的在乎,愿意去用手工的方式,去做一件無價的禮物,把自己所有的祝福都放在里面。人與人彼此之間的這種溝通,我覺得是春節(jié)最大的意味。”于丹感慨地說。(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