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1987年12月11日,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時一并列入的僅有長城、兵馬俑、故宮等6處。
那一年,王旭東是就讀于蘭州大學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yè)的大二學生,現在他已經50歲,是敦煌研究院的第四代院長。對他來說,一個重要的任務是保護已經進入老齡的莫高窟。“遺產總有一天會消失,以后可能會開放少量實體洞窯,利用數字展示中心真實復制莫高窟以供游客參觀。”
敦煌總有一天會消失,計劃復制莫高窟
議事廳:有專家推測過,莫高窟在未來60年或100年后可能會消失,這個說法我們怎么理解?
王旭東:這個“消失”不是一下子完全消失,是一點一點的。但是,一旦石窟的地障層、顏料層被破壞了,這就是毀滅性的消失。雖然我們在莫高窟及周邊都設立了地震監(jiān)測的系統(tǒng),但是地震這類不可抵擋的自然災害會在什么時候發(fā)生,現在的技術也無法預估。我們現在對一些彩塑、壁畫采取了加固保護措施,并且在加快數字化進程,盡可能讓它們“延年益壽”。
議事廳:一點一點消失,大概需要多久?
王旭東:這個一點點消失段時間內通過肉眼是很難看到的,但洞窟畢竟已經有1000多年了,可以說是進入老齡了,任何東西是有生命力的,會有消亡的一天,具體消亡要多久,這個沒人能說得準。
議事廳:現在敦煌每天的游客限量6000人,限制游客人數真的能夠減少對壁畫的損害嗎?
王旭東:這個效果非常明顯。每天6000人承載量是經過科學評估的。敦煌研究院經過近10多年的研究,建成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提供數字體驗加實際洞窟參觀的模式,洞窟參觀分多個線路,每一條線路有8個洞窟可以參觀,一旦有洞窟的溫度、濕度或二氧化碳超標,馬上停止對外開放,讓游客換一個洞窟參觀,這是監(jiān)測體系跟調度相互作用。每年從七月到十一黃金周,每天來莫高窟的游客遠遠超過6000人,所以我們啟動了應急參觀方案,超過限量的部分游客只能看4個洞窟,不能為了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忽略了文物的保護。
議事廳:除了限制觀賞人數,還有什么替代方案?
王旭東:可能會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fā)體驗的空間,真實復制莫高窟,做成跟實體洞窟一樣,初步定為“莫高藝術世界”,讓游客在莫高窟實際洞窟看的數量越來越少,但是在體驗空間也能同樣感受到藝術氛圍,這樣既保護了文物,又讓游客體驗更加豐富。我認為應該讓游客明白,這份遺產總有一天會消失 。
議事廳:意思是未來要關閉莫高窟?
王旭東:以后當然不會關閉莫高窟,但是實際洞窟的參觀數量會越來越少,旺季的時候我們肯定要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理解,我們在考慮自己時代公平的時候,也要考慮代繼公平,要為子孫保留一份遺產,不能讓莫高窟在我們這一代人,或者兩三代人手中毀滅,我們明年可能就要在每一個線路上安排一個保存差的洞窟,讓游客看看并不是所有洞窟都保存的那么好。
《議事廳》:高仿莫高窟?
王旭東:這個是不一樣的。這不是完全高仿莫高窟,而是在復制實體洞窟的基礎上增加數字化的技術和內容,在尊重文化的基礎上,讓游客更好地感受敦煌文化。目前我們也只是在提出了這個概念,具體的內容還在討論中。這不是重建莫高窟,重建是不尊重文化的表現。
議事廳:“數字敦煌”目前進展如何?
王旭東:現在已經完成了150個洞窟圖像的采集工作,將近80個洞窟完成了后期處理工作。由于技術原因,后期的處理速度還是比較慢,數據量達到幾百個T。以后會把所有的洞窟都實現數字化。
《議事廳》:全部數字化是在為全部消失做準備嗎?如果都消失了,數字化的意義還有多大?
王旭東:數字化的目的是為了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如果真的有一天,莫高窟消失了,但這只是假設,莫高窟里的這些東西都以數字化的形式保存下來,對后人也是一筆財富。
七成敦煌文物流失,日本友人曾歸還藏經洞文物
議事廳:目前敦煌已經出土的,有過統(tǒng)計的文物大概有多少件?
王旭東:所謂莫高窟出土的文物,實際上是藏經洞出土的文物,初步估計有5萬多件。這些文物當時絕大數被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奧登堡等探險家劫掠走,現在收藏在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的博物館。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其中有壁畫和塑像的洞窟492個,壁畫面積4.5萬平方米,彩塑2290余身。
議事廳:當年流失了多少?
王旭東:百分之七十多,保存在國內的主要是在國家圖書館,有一萬多件。回歸了的占很少一部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全部回歸的難度很大。
議事廳:實體文物正式回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王旭東:是1997年10月,日本友人青山慶示把他父親青山衫雨收藏的8件來自敦煌的文物捐贈給敦煌研究院,這是莫高窟實體文物回歸的一個開端。他說,當時他父親是通過文物購買獲取了來自敦煌的一些藏經洞的文物。但他父親一直有個愿望,就是希望這些文物以后能夠回家,回到其原有的地方,后來他的兒子就把這些文物贈送給了敦煌。
這些文物來自于莫高窟,它們應該在這個地方供我們大家來學習、拜謁。盡管文物在其他地方保存得也還是不錯,在客觀上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任何一件文物離開了它所在那個地方的時候,它的價值會大大降低。但是我們反對以購買的形式(文物回歸),還是應該以無償捐贈這樣的形式。
議事廳:道士王圓箓發(fā)現藏經洞后,賣洞窟文物給外國人,所以你曾擔心“走出去”會出現第二個王圓箓?
王旭東:是啊,這個傷疤很多人不愿意揭。清朝末年,清政府非常的腐敗無能。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逃命,誰還管這些。道士王圓箓發(fā)現了藏經洞,報告了政府,但沒有人去關注,他自己也看不到那其中的價值,等到西方的“文化強盜”通過種種手段,騙取、盜取了敦煌的文物之后,才引起了關注,從這一段屈辱的歷史,可見一個國家的強大跟文化保護是息息相關的。
議事廳:在余秋雨先生的筆下,對王圓箓的評價是毀滅性的。大家對王圓箓的評價褒貶不一,你怎么評價這個人?
王旭東:很多人讓我評價過王圓箓,這個沒法評價。這個人物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不能脫離歷史背景去看這個人,但是他做的事必須要得到譴責。他花銀兩做所謂洞窟保護、清沙,實際上做了一些愚昧的事情,比如說為了清沙把一些洞窟打爛,沒有文化很可怕。
我一直不太認同毀滅性的評價。文物流失出去以后,絕大多數保存的比較好,客觀上王圓箓也算是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起到作用,當時有很多的漢學家都在研究敦煌,形成了敦煌學。但也不能因為別人保護得好,就說這些行為是可以受到尊重的。
議事廳:你現在還有開門辦敦煌研究院的想法嗎?
王旭東:實際上我們幾代人都一直在推進這項工作。如果僅僅靠敦煌研究院這些專家學者去解讀、研究、保護是遠遠不夠的。研究院所做的工作非常有價值意義,它會給這個世界,給學術界帶來很多無法替代的財富。
之前藏經洞出土文物的流失對民族的傷害沒有辦法很快消除掉,所以一直會有資料流失的擔心。當下全球化進程不斷擴大,我們應該更加自信、更加開放,不能因為100多年前的屈辱,而阻擋了今天開放的進程,但文物的主權是不可挑釁的。
不讓拍照是為了參觀秩序,并非版權問題
議事廳:目前研究院在管理著哪些地區(qū)的文物?
王旭東:現在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包括莫高窟、瓜州的榆林窟,敦煌的西千佛洞。今年年初,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又把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慶陽的北石窟寺,臨夏的炳靈寺也劃歸敦煌研究院來管理。敦煌研究院所管理的石窟從東到西1000多公里,從南到北幾百公里,可以說是跨地域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F在成員達到1400多人,包括保護的、藝術的、人文社科的、考古的以及開放管理的人員。
議事廳:研究院對文物的管理、保護工作具體包括是哪些?
王旭東:從保護來講,首先是文物的安全,也就是防盜,防人為破壞等等。其次是科技保護,應用一切技術手段、管理手段使得文物“延年益壽”。所謂的文物保護不是去添加,而是怎么讓它能夠穩(wěn)定,保存得更加長久。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弘揚是目的、管理是保障,這是敦煌研究院70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使命。
議事廳:一件文物保護從修繕開始周期大概是多久?
王旭東:常說的保護是以洞窟為單位,與洞窟的大小、病害的程度是相關的。一般會經過幾個程序,首先調查現狀,其次價值評估,也就是說要全面評估這個洞窟里面的壁畫彩塑所蘊含的各方面價值,尤其是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然后在全面調查基礎上,進行保存現狀的評估,比如病害種類、分布、程度,以及為什么產生這樣的病害。評估完以后工作人員會進行保護方案的設計。現在保護工藝已經基本上成型,但是針對特定洞窟還是要進行保護材料和保護工藝的篩選。時間有長有短,我自己經歷的最長的有10年,修繕的是85和98洞窟,從材料、工藝等的篩選研究、保護程序的總結探索等方面,可以算是里程碑式的保護研究項目。
議事廳:對洞窟里文物最大的破壞力是什么?
王旭東:最大的破壞來自于自然,莫高窟周邊的風沙、降雨、地震。敦煌年降雨量不到40毫米,恰恰就是因為這40個毫米降雨,對很多洞窟,尤其是對頂層洞窟產生了影響。另外游客進洞參觀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也給洞窟帶來了潛在危險。洞窟都是由泥巴、草、礦物顏料,還有膠等材料組成,經過了1000多年的歷史,非常脆弱。
議事廳:對于風沙、降雨等自然因素,有沒有什么應對措施?
王旭東:比如風沙,首先要控制沙的來源,從莫高窟背后的鳴沙山邊緣移動沙丘和戈壁開始控制,同時對窟門進行防塵改造,緩解風沙進入洞窟磨蝕壁畫彩塑的問題。比如降雨,因為降雨時間不定,所以一旦下雨,就停止洞窟參觀。同時,還有防洪措施。
議事廳:網絡上有個關于“壁畫不讓拍照問題”的爭議,有的觀點認為壁畫不讓拍照是因為手機拍攝可能會對壁畫影響,還有觀點認為不讓拍照只是擔心莫高窟壁畫的版權,你怎么看這兩種觀點?
王旭東:這個我們要澄清,現在不讓拍照,是因為拍照影響整個的游客參觀秩序,真的不是什么版權。網友的這兩個觀點都是有失偏頗,過去我們說光對壁畫影響,這確實存在,最主要是對膠的影響,會加速膠的老化,但到目前為止,關于閃光燈對膠產生的影響有多大還沒有數據,可能下一步我們就要把這個作為專門課題研究,做一個全面的評估。80年代開始,有人說閃光燈會對顏料產生影響,我是這樣說的,對顏料不會產生影響,顏料是礦物顏料,光怎么會對礦物顏料產生影響,科學依據得出結論,礦物顏料已經穩(wěn)定了。
另外,莫高窟是那個時代的民眾自發(fā)建造形成的,怎么會有版權的問題,游客手機拍一張照怎么有版權,又不去出版。如果說版權問題,研究院拍的那些數字化圖像和傳統(tǒng)照片是具有知識產權的,文物本身沒有知識產權。保持一個良好的參觀秩序是我們不讓游客拍照的出發(fā)點。
沒錢不是真問題,年輕人很少想來博物館工作
議事廳:研究院目前在研究、傳承的過程中面臨著哪些難題?
王旭東:錢和人。但有時候錢真不是問題,現在絕大多數博物館都免費開放,政府很重視,都免費了,關鍵還是人才,現在的年輕人說將來去從事文博事業(yè)的很少。
議事廳:敦煌研究院在用人上有什么標準?
王旭東:當然有標準,第一是喜歡這份事業(yè),F在年輕人不可能剛來就喜歡這個事業(yè),我們希望在5年左右時間里他能喜歡這份事業(yè)。以前年輕人來之后走的也很多,現在走的很少。敦煌研究院年紀最大的是83歲高齡的李云鶴老先生,他現在還在文物修復工作一線,在這里工作57年了,他是真的熱愛這份文物保護事業(yè)。
議事廳:故宮的文創(chuàng)現在非;,敦煌以前也出過一本涂色書,后來因為耗時久就沒再繼續(xù)這種形式,這是不是意味著文創(chuàng)方式不太適合敦煌文化的傳承?
王旭東:故宮的成功不一定能夠復制到敦煌。第一,市場原因。故宮游客每年1000多萬,莫高窟是100多萬,很多來敦煌合作的機構發(fā)現沒有市場就走了。第二是文化傳播不能跟風,不要著急,這個事一旦做壞了收不回來,影響就成了負面的。
議事廳:對于未來敦煌研究院的發(fā)展,你有什么規(guī)劃?
王旭東:我希望未來敦煌研究院能夠成為一個最具活力的敦煌學研究機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的平臺。
1966年以前來的員工去世后才能埋在莫高窟墓園
議事廳:你是學習水利專業(yè)的,沒成為水利工程師會不會遺憾?
王旭東:有點遺憾,有的人問我下輩子還選擇做文物保護嗎?我說如果有下輩子的話,我可能會選擇去做水利,那是我小時候的理想。
議事廳:那為什么最終選擇了敦煌的工作?
王旭東:我第一次來這里是1991年,剛剛過完正月十五。在這之前從沒有來過莫高窟,結果第一次來就被這里安靜的環(huán)境所吸引。因為喜歡這里安靜的環(huán)境,太喜歡敦煌了,就留下來了。我在農村長大,喜歡大自然,所以我上大學的時候選的水利專業(yè),想當一名水利工程師。
議事廳:這20多年來,你有想過離開嗎?
王旭東:在我到敦煌工作差不多22年的時候,因為家庭的原因想過離開,那時候孩子高中畢業(yè),去蘭州上大學,家里就剩下我愛人一個人,一家三口在3個地方,確實是非常艱難。長期兩地分居,不能照顧家庭還是有點遺憾。但我不能因為我喜歡敦煌,就讓他們到敦煌來,也不現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議事廳:是什么樣的力量,讓你選擇留在這個地方?
王旭東:對這個事業(yè)的喜愛吧。到這里5年之后,很多人不愿意離開,等到10年以后再離開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我有幾位年輕的朋友,他們選擇了離開,但我知道他們從內心深處不愿意離開,所以非常痛苦,但離開以后也還在做敦煌文化的傳播,這點真的很值得欣慰。
議事廳:你是理科生,文物保護偏文科,一開始會不會覺得有些吃力?
王旭東:真是吃力,不懂啊,第一次去修壁畫都不知道咋回事,手都在抖,不了解它,但慢慢慢就有一種沖動,想了解這個壁畫畫的啥意思,為什么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就看書、請教前輩、同事。現在看的不僅僅在巖體上開了個洞窟,抹了些泥巴,畫了個畫,現在是透過藝術本身能夠看到一切聯(lián)系,是歷史感、藝術感。
議事廳:莫高窟對面的沙丘上有個墓園,很多敦煌研究院的前輩長眠在那兒,你怎么理解他們長眠于此的情感?
王旭東:很多人都希望百年之后留在莫高窟,與莫高窟同在,把一生都奉獻給這樣一個文化寶庫。但是我們也不可能讓所有的員工都埋在莫高窟,我們現在對墓園做了新的規(guī)劃,1966年前來的員工可以在這里,之后的就沒這樣的機會了。
議事廳:你有這樣的想法嗎?
王旭東:我以后燒成灰埋在哪個樹底下都行。我也想把一生都奉獻在這里,能把一生奉獻給這樣一個文化圣地,真是幸運。能把我們撂到這個山溝里頭得到大家認可,看到大家無形之中的尊重,現在有時候還稍微有點兒心虛,我們沒做什么怎么大家對我們這么尊重。
議事廳:外界對前三位院長有一個定位,常書鴻先生是“敦煌的守護神”、段文杰先生是“敦煌的藝術導師”,樊錦詩女士是“敦煌的女兒”,那你覺得你的定位會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王旭東:我還從來沒想過這個定位,還沒有到定位的時候。如果我自己定位,我覺得應該是“敦煌的服務員”,服務我的同事,服務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小康》新浪新聞 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