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國慶長假都是婚禮扎堆的日子,新人選這個時間段,主要是雙方都有假期,能夠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加上天氣狀況一般較好,親戚朋友也大都有時間參加婚禮。然而,對于很多人來講,國慶長假最怕接到“紅包炸彈”,而且通常一來就是好幾個。而且,近年來婚禮份子錢逐年上漲,動輒數百元、上千元,眼見著變成了沉重的“人情債”。
份子錢是中國一種傳統(tǒng)的習俗和禮儀,是農耕社會的產物。一方面,農耕時代社會生產力落后,在婚姻、做壽、死喪、疾病等大事上,一人之力或者一家之力常常無力承擔,這個時候份子錢有點類似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籌”,親朋好友每個人幫忙出一點,事情辦起來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中國自古就是鄉(xiāng)土社會,村民共同生活并形成一個共同體,大家互幫互助,送出的份子錢也總是會收回的。
但到了2018年的今天,份子錢的“眾籌”功能已經微乎其微了,它更主要維系的是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延續(xù)而來的人情作用,以及一種面子功能。在不少城市,普通的同事或朋友結婚,份子錢普遍是500元,如果是親密的朋友則是1000元。而有人為了收回發(fā)出去的份子錢或者利用份子錢獲益,會設立名目繁多的酒宴,擺完了“生日酒”擺“升學酒”,擺完了“升學酒”又擺“喬遷酒”。隨著數額不斷攀升和名目種類不斷增加,份子錢正在成為一種負擔。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禮儀,份子錢的形式有其合理性,它以真摯情感為基礎,可以傳遞祝福,增進人們的感情交流;尤其是在生產力落后的時期,它還有實際的作用。但在今天,份子錢卻成為越來越多人身上不能承受的“人情債”,并且難以擺脫?梢赃@么說,如今份子錢給多少以及怎么給,折射的其實就是一個地區(qū)的社會風氣和文明程度。
人們開始反思份子錢的物質化是一個好的起點,但僅僅如此還不夠,要為“人情債”減負還需要自我革新,從我做起。“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方面自家有什么喜事要辦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禮節(jié),辦得節(jié)儉、文明、健康一些;另一方面參加他人的宴請時,不妨轉變觀念,倡導新事新辦,將送份子錢改為送一些貼心知心的小禮物,既不增加彼此負擔,又讓份子錢回歸情誼和祝福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