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株洲市天元區(qū)栗雨街道金龍社區(qū)的郭海池老人不會想到,9歲時患小兒麻痹癥、無兒無女、多年癱瘓在床的他會活過80歲,而且每天活得舒舒服服。
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他最要感謝的是今年已66歲的侄媳婦張少輝。
6月20日,記者見到張少輝時,她正拄著拐杖從室內(nèi)艱難地走出來。很難想象,這樣一個自己行動都很困難的人,每天還要去照顧80歲的叔叔。
“這么多年,成了習(xí)慣。”張少輝說。
張少輝給殘疾叔叔拍背,活動筋骨。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這么多年”具體算來是42年。1976年,張少輝從湘潭嫁到株洲,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公公還有一個患過小兒麻痹癥的弟弟——郭海池。之前,叔叔郭海池都是由哥哥、嫂子照顧,張少輝嫁過來后,就接下了照顧叔叔的擔(dān)子。
挑起這副擔(dān)子,其中的艱辛只有張少輝自己知道。早些年,小孩還小,丈夫要出去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顧小孩與叔叔,里里外外地忙,一天下來,整個人累得都快要散架了。即使如此,她對叔叔的照顧從來都很周到。她說:“叔叔也是最親的人。叔叔沒有兒女,自己不管誰管?誰沒有老的時候、病的時候?”
侄媳婦的賢惠,不知不覺“慣壞”了叔叔。郭海池會常常要求變換飯菜口味,且一日三餐都要做好送到手里,稍有不如意,會咕咕嚕嚕表示“不滿”。張少輝知道,叔叔一年四季心里悶得很,難免耍點小脾氣,所以她從不計較。
張少輝雙腿不便,站久了常會感到疼痛。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前兩年,因為風(fēng)濕病久治不愈,張少輝自己也變得行動困難了,但她的“職責(zé)”仍然沒有變,每天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到時間就支撐著身體給家人做飯,還要顫巍巍地端著飯送到叔叔手上。
2017年,社區(qū)干部曾動員郭海池去敬老院養(yǎng)老,但老人死活不肯。他固執(zhí)地認(rèn)為,敬老院肯定沒有張少輝照顧得好。
張少輝與家人微笑著接受了老人的選擇。
這些年,張少輝其實也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家里雖不富裕,但傳承著一樣寶貴的東西——愛,從公公、婆婆傳給她和丈夫,現(xiàn)在又傳給了兒子。
張少輝有兩個兒子,都40多歲了。耳濡目染,他們也傳承了媽媽的善良,總是擠時間幫媽媽照料叔公。
張少輝清貧的家。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wǎng)
十幾年前,郭海池患了膀胱結(jié)石,但因身體原因不能動手術(shù),只能吃藥打針,一年下來醫(yī)藥費要花近2萬元。盡管家里基本靠種田為生,收入不高,但是全家人毫無怨言。前年,老人又患上了白內(nèi)障。為了給老人治療,張少輝的小兒子用摩托車?yán)骞,先后去了市里的大醫(yī)院80多次。
這幾年,老人癱瘓在床。每天晚上,張少輝的大兒子都要起來兩次,抱著老人解手。每天,老人都要換下幾套臟衣服。張少輝先手洗一次去掉異味,再放進(jìn)洗衣機(jī)去洗。
記者見到郭海池時,這個80歲的老人氣色不錯,說起話來中氣也足:“侄媳婦好,全家人都好。沒有他們,我活不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