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放心,咱講信用,我一定回來把錢還清!”
為了償還因創(chuàng)業(yè)失敗而欠下的巨額債務,他懷揣記著一筆筆債務的賬本,漂泊他鄉(xiāng)默默打拼。11年后,他終于有錢還債了,便跨越千里,重回陜西寧陜,挨個找到當年的債主,連本帶息還清了65萬元債務,用實際行動兌現(xiàn)自己借款時許下的諾言。他叫季德壽,是溫州市永嘉縣的一位普通村民。
季德壽到寧陜縣還賬時的留念照。圖片來源:浙江文明網(wǎng)
1991年,季德壽來到陜西省寧陜縣,貸款建起了膠合板廠。廠子剛走上正軌,卻遇上了1998年全國多個地區(qū)水災爆發(fā)。為了響應國家下達的封山育林號召,季德壽關閉了廠房,賤賣了機器設備。但由于當時創(chuàng)業(yè)資金都是通過銀行貸款和向朋友、當?shù)卮迕窠鑱淼�,季德壽因此欠下了上百萬元債務,其中寧陜縣債務65萬元,老家債務近50余萬元。
為了早日還清債務,季德壽夫婦揮淚離開了寧陜,去尋找能賺錢還債的門路。臨行前,季德壽拍著胸脯對寧陜的債務人一一承諾:“你們放心吧,這錢我一定會還你們的,等過段時間我有了還錢的能力,就一定回來把債還清!”
一諾千金重。離開寧陜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賺錢還債幾乎成了季德壽夫婦的唯一目的。為了盡快還債,季德壽與妻子跑遍了大半個中國。他們擺地攤、搞販運、打零工、站柜臺,甚至遠赴緬甸當伐木工人。之后,兩人又輾轉(zhuǎn)來到安徽合肥,做起了許多人瞧不上眼的衛(wèi)生紙生意。夫婦倆起早貪黑,推著三輪車,到大街小巷各個小賣部、小超市推銷衛(wèi)生紙,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那個時候只想著盡早把債還了,什么苦不苦的,就不去想了。”季德壽說,雖然他們愁過、難過,但再苦再累也要把債給還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賬本帶在身上。
在銷售衛(wèi)生紙的過程中,季德壽發(fā)現(xiàn)了商機,抓住了難得的市場機遇,半年后開起了衛(wèi)生紙小作坊。夫妻倆又當工人又推銷。在與客戶的長期合作中,他們以誠實守信的經(jīng)營風范,贏得了客戶的信賴。慢慢地,作坊廠子的生產(chǎn)規(guī)模逐漸擴大。當有了一點存款后,2005年,季德壽在無錫開辦了百姓門診部,邀請名醫(yī)為老百姓治病。他總是要求醫(yī)生站在病人的角度,為病人節(jié)省開支。由于療效好、服務到位,來門診看病的病人絡繹不絕。漸漸地,季德壽的生意越做越好,生活也慢慢開始有了起色。
“一定要還清債務。”2013年7月,季德壽在清還完老家50余萬的債務后,帶著賬本,返回了闊別11年的寧陜縣找尋當年的債主還債。
季德壽(右)到深山尋找到當年的一位債主。圖片來源:浙江文明網(wǎng)
“當年鎮(zhèn)子里倒閉了十幾家木器廠子,其中九成都背負有債務,但像他這樣時隔11年還償還了欠款,卻沒幾家。”看到不遠千里前來還錢的季德壽,老人王言根感慨地說到。而當時季德壽農(nóng)行貸款的擔保人徐建華更是驚喜中掩飾不住激動:“阿德真來還錢了,當年我確實沒有看錯人!”
“初到寧陜做生意,大家把我當朋友當家人照顧,在困難時候不遺余力地幫助我,寧陜是我的第二個家鄉(xiāng),欠老鄉(xiāng)的錢心里特別難受。”季德壽說。然而,許多當年的生意伙伴、幫助過他的鄰居早已隨著搬遷失去了聯(lián)絡,他便請熟人朋友帶自己挨個尋找賬本上的債主們。每找到一個債主,季德壽都先上門給人家道歉,說明沒有按時還賬的原因,然后讓對方算出本息總額,再悉數(shù)結(jié)清,最后終于將65萬元欠款一一還清。
其中,一位債主已經(jīng)病故好幾年,有人便對季德壽說,人都去世了,就不用還了。“人死賬不爛,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給予我最大的幫助,怎能不講信用,忘恩負義呢?”季德壽堅持將欠款還給了這位債主親屬。原本不知情的親屬十分感動,連連稱贊:“季師傅是個講誠信的好人,這樣的人干事情一定會成功。”
季德壽(右)與昔日老友在一起。圖片來源:浙江文明網(wǎng)
8月,盛夏的寧陜分外涼爽,季德壽從未過得如此舒坦:歷經(jīng)一個多月,他終于還清了欠款。當把最后一筆欠款交給老朋友時,季德壽終于舒了一口氣。“不還清債,做人有愧疚。”他拍著胸脯如釋重負地說,“11年了,我多次規(guī)劃過自己的還賬計劃,現(xiàn)在終于夢圓了,壓在心里的石頭卸掉了,總算能睡一個安穩(wěn)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