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19日電(記者肖林、謝佼)川西北高原溫暖的陽光,照進黑色的牛毛帳篷。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瓦切鎮(zhèn)德香村的藏族阿媽楊洛,正在給游客展示牧區(qū)傳統(tǒng)飲食文化,她用石磨把炒熟的青稞細細研磨,倒上燒好的磚茶,和上一點酥油,在碗里揉成了牧區(qū)的傳統(tǒng)主食——糌粑。
現(xiàn)實生活中,楊洛和其他村民們已不再游牧,在定居點都有自己的房屋,各家各戶的餐桌上,米飯、面食、蔬菜、新鮮水果、各類肉食也早已司空見慣。
即便是在放牧的帳篷里,富裕起來的牧民也有了更多的“口福”。在海拔3500米的若爾蓋縣黑河牧場,牧民益西旦真開著小轎車,從幾公里外買回新鮮萵筍,從吊在帳篷上的調(diào)味袋里掏出干辣椒,切段翻炒,在“滋滋滋”聲中一陣香味撲鼻而來。
益西旦真說:“以前牧區(qū)吃得很簡單,一般是奶茶加糌粑,偶爾有手抓肉蘸鹽巴,那就是大菜了。”吃得豐富了,炒鍋、電飯煲等也成了帳篷里的新物件,紅原縣龍日鎮(zhèn)卓瑪家的帳篷里還擺著大冰柜,由太陽能發(fā)電板和蓄電池供電。
高原城鎮(zhèn)里的美食更是豐富多彩,除了傳統(tǒng)藏餐,更多的是川菜、火鍋,也有各色菜系交融互補的特色餐館。在“火苗旺盛之地”——馬爾康市的一家“牦牛肉館”,除了有牦牛肉做的各種菜肴,還有海燴什錦、麻婆豆腐、豆瓣魚……
餐館廚師長冉和康說,以前高原交通不便、很多食材很難運進來,當?shù)卮椭挥?ldquo;老三樣”——粉條、坨坨肉、香辣醬。他的徒弟,25歲的藏族廚師格班希望以后有機會能回老家開一個小飯館,因為很多農(nóng)牧民都有錢“下館子”了。
在阿壩州博物館里,放著幾個木制的“燒饃饃印章”。“過去人們把難得的面餅,打上各家不同的‘印章’,再放進火塘的灰燼中烤干,等到在盛大的節(jié)日上分享。”講解員說,高原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未停止,我們幸運地趕上了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