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fā)布視頻吐槽年輕人臥鋪掛簾子不讓坐。視頻中,一位大媽對兩個在下鋪掛簾子的年輕人進行了拍攝,并說道:“看看年輕人,列車上還掛這么倆的簾子,讓70多歲的老年人連坐都不讓坐,還有這么點事。”視頻發(fā)布后,迅速引發(fā)網友的廣泛熱議。
對此,有網友表示理解年輕人,認為大媽不應該道德綁架他人,如果自己想坐下鋪可以買下鋪票,人家多花了錢買了下鋪,就有權使用它,讓你坐是他們的情分,不讓你坐也是他們的本分。也有網友表示,以前大家會讓別人坐下鋪,而現(xiàn)在一些乘客不謙讓是一種悲哀。
火車下鋪該不該讓別人坐,一時又成了輿論爭議的話題。事實上,官方此前的回應早已理清了使用權的邊界,12306客服曾表示,乘客在購買車票后,相應位置使用權僅限購票乘客。也就是說,只要下鋪乘客不愿意,完全可以義正詞嚴地拒絕,既然是使用權,那就代表著一種合法權利。并且火車下鋪在售價上更貴,既然支付了更高的成本,當然應該擁有完整的使用權,所以不必因為不讓別人坐,而有一種道德上的負罪感。
至于有的乘客坐火車自帶床簾,在鋪位上圍起一方私密空間。鐵路部門也曾回應稱,自帶床簾屬于乘客個人行為,不會明令禁止。這樣的默認態(tài)度,實際上仍是對下鋪使用權的尊重,只要在不影響其他乘客的前提下,安裝床簾可以看作是使用權的正常延伸。而回到年輕人圍起床簾的現(xiàn)象來看,這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合理的隱私期望,希望在乘車過程中,保持和陌生人的邊界感,享有一方不被打擾的私密空間。
當然,一味地以當今年輕人的視角去回擊大媽,也是有失公允的。在過去,人們的確對所謂的邊界感不大感冒,火車下鋪可以坐人也是一種樸素的默契。并且在臥鋪車廂的設計上,客觀上的確造成了上下鋪的差異,不論是就餐還是休憩,都是下鋪顯得更為便利。而乘客爬上中鋪和上鋪,也往往要經過下鋪,這樣的設計格局,讓很多乘客以為,下鋪承擔了一定的“共享”座位功能。事實上,想要完全不占用一點下鋪的使用權,也是既不近人情又不切實際。所以,大媽的“年輕人掛簾子”之問,其實不能簡單地以隱私期望和使用權來回答。
應該看到,回答好大媽的“年輕人掛簾子”之問,既要理清權利和隱私的邊界,同時也要想辦法兼顧人情溫暖。畢竟,由于火車下鋪位置的特殊性,很難做到完全滿足下鋪乘客的隱私期望和使用權,同時隨著人們舒適感與邊界感的明晰,也很難要求所有人熱情地讓出自己的位置。所以,在坐與不坐之間,需要各方共同尋求平衡;疖囅落伒某丝统鲇谇榉,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其他乘客一些方便,慷慨大方地讓別人坐一會。而其他鋪位的乘客也應該明白,人家讓是情分不讓是本分,可以與下鋪乘客友善溝通,而不應該動輒道德綁架。
進一步來看,鐵路部門也有必要設置相應告示,普及火車下鋪乘客是有鋪位完整使用權的,通過明確的規(guī)則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爭執(zhí)。而關于老年人出行的問題,其實今年年初的時候,交通運輸部等六部門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適老化無障礙出行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要給老年人優(yōu)先安排下鋪。倘若還是沒能購買到下鋪,善意的交流也能成為“通行的車票”。歸根結底,問題的解決從來不應該是一方駁倒另一方,而應該是各方都能夠換位思考,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