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各類景區(qū)需根據(jù)自身特點,真正從滿足游客需求的角度出發(fā),下一些切實而專業(yè)的苦功夫,去研究、去創(chuàng)新、去開拓、去提升,不斷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方能在大浪淘沙的旅游發(fā)展浪潮中,爭取立于不敗之地。
前幾天,我應邀到浙江衢州參加第十一屆中國(開化)根雕藝術文化節(jié),有媒體人問了這樣的話題,作為文化型景區(qū)如何提升游客體驗感,才能更好對應現(xiàn)代旅游市場的需求。
這個提問有一些專業(yè)深度,回答起來不大容易。它涉及的范圍比較大,全天下的景區(qū)如做大類的劃分,也就是3種:一是人文的,一是自然的,剩余的可以歸為一類。若把文化型景區(qū)做一下劃分,則又可分為多種:一是古城老街類的,如棗莊市的臺兒莊古城、黃山市的宏村和西遞;二是文博場館類的,如臨潼的兵馬俑、廣漢市的三星堆、北京故宮博物院;三是非遺傳承展示類的,如蕪湖的鐵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四是夜景和演藝類的,如麗江的大研古鎮(zhèn)夜游、劉三姐等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等;五是其它類型的人文景區(qū)。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辦地—衢州開化的5A級景區(qū)“根宮佛國”,自然屬于文化型景區(qū)的第二類。
比較而言,文博類以展館為主的景區(qū),在提升游客體驗感上最有難度。主要原因:一是空間限制,就是展館內就這么大空間,除了擺設展陳柜外,所剩的就是游客參觀空間;二是游客多是奔著館內展品而來,再做別的東西似乎畫蛇添足,這與參觀非遺傳承場所有所不同;三是很多文博場所一旦客流量大,就是摩肩接踵的狀態(tài),沒有時間再作額外的停留,且游客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擁有專業(yè)背景或特殊愛好的是很少數(shù)。
那么,有無辦法去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呢?我認為,多少還是有空間的,搞得好會提升游客興趣,讓其興致盎然地沉浸其中,獲得超值的知識性、趣味性和精神性收益。
其一,突出專題。游客參觀文博場所,大多喜歡看一些專題展,便于集中精力和提升興趣。譬如,廣受好評的寧波市博物館常設展廳有3大陳列,就是東方“神舟”--寧波史跡陳列、“阿拉”老寧波--寧波民俗風物展、竹刻藝術--秦乗年捐贈明淸竹刻珍品展;嘉興市的嘉善縣博物館也令人印象深刻,3個固定陳列項目分別是“地嘉人善”、“田歌聲聲”、“不熄的窯火”,極具地域特征,令人過目不忘。世界文化寶庫--法國盧浮宮,布展是按地區(qū)、年代或品類劃分的,不論是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名畫,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還是埃及的木乃伊和壁畫,都很容易找到和觀賞。
其二,做好講解。中國有句俗話,“走遍千山萬水,全靠導游一張嘴”。作為文化類的景區(qū),講解是更加重要的。不論是世界名畫,如法國印象派畫館的展品、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的油畫、意大利佛羅倫薩博物館的宗教題材畫作,還是現(xiàn)代的雕塑作品、根雕藝術,對于普通游客來說,要看得進去就必須有講解,否則就是水過地皮濕而已。講解和說明不外是三方面,一是展品所附的注釋說明,二是講解員的現(xiàn)場導覽,三是租借錄音設備或掃展館APP。游客只有這3方面具備其一,才能對眼前展品有盡可能多的了解。這就要展館方提前做好專業(yè)細致的大量工作,并注意標注的專業(yè)性和外文翻譯。
其三,展示脈絡。就是讓展品能夠形成思維鏈條、還原故事情節(jié)。即游客把整個展館看下來,能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和感受,而不僅僅是單一方面,那就過于單一和單調了。以法國的盧浮宮和凡爾賽宮相比,盧浮宮展品的藝術價值肯定是第一的,但就體驗感和趣味性而言,則一定是凡爾賽宮,因為這兒有從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理政和生活的許多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以木材為制作原料的博物館,我看過幾種類型,如浙江寧海的十里紅妝民俗博物館、衢州龍游的紅木小鎮(zhèn)、廣東江門的伍炳亮黃花梨藝博館、衢州開化的根宮佛國景區(qū)。雖然各有千秋、異彩紛呈,但相對而言,我喜歡展陳條件相對簡陋的寧海十里紅妝,因為它展示的生活用具種類繁多,以實物揭示了古代浙江沿海富裕人家的生活,反映了古代結婚民俗儀式的隆重、盛大、紅火,而不僅僅是某一種家具多么精致、與今天有什么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博館藏的展覽展示,不應僅有最核心的展品,還得有適當種類的劃分,還得有頭尾上的延伸,能夠讓游客在參觀之后得出更多的感悟。
其四,爭取亮點。就是除了日常的展出以外,根據(jù)自身展館的特點,做一些“添加”或“突破”,讓有興趣的游客得以個性化的滿足,同時提升展館的外在知名度。譬如,三星堆建了一個文物修復館,包括文物儲存區(qū)、陶器修復室、玉器修復室和金屬修復室等,2021年9月免費對游客開放后大受歡迎;洛陽古墓博物館在牡丹花節(jié)期間推出“博物館奇妙夜”玩劇本殺的活動,票價為1688元,游客可在演劇本殺之后,夜宿在博物館大廳劃出的帳篷區(qū)域,外界傳言說睡在古墓里,立馬受到游客市場和輿情關注;一些博物館也通過提前發(fā)布預告,不定期邀請工藝美術大師講專題課,以此招徠各地游客和參觀者的關注。
其五,健全展館。像開化的根宮佛國景區(qū),主題性展示根雕藝術品的場館已經(jīng)很多,可讓多數(shù)游客走得疲憊不堪,這方面可適當做些減法。就是借鑒一些大景區(qū)“輪休”做法,每年僅開放部分展館,另一些展館作為專題研究或維護維修之用,這么做也利于吸引游客重游。同時,從面向游客需求的角度,可研究進一步健全展館體系,以形成更為完備的參觀鏈條和板塊。例如,一是大樹老樹館,揭示根雕取材之源,可以數(shù)字化展示為主,或制作放映專題片;二是根材館,展示各種樹木之根,解釋樹根主要取材的來源,利用它就是變廢為寶;三是根雕技藝館,就是展示雕藝的各種工具、雕鑿的流程(數(shù)字化展示)、雕藝典型作品的展示;四是世界根藝館,可以交換或購買的方式,收集展示各國不同流派的根雕代表作,反映當下根雕技藝的各國水平;五是根雕文創(chuàng)館,提供小型根雕作品和根雕文創(chuàng)產品,供廣大游客選購,也可根據(jù)游客喜好訂購根雕作品,以增加景區(qū)的旅游收入。
隨著旅游進入供過于求的時代,各類景區(qū)都需要內部挖潛和產品創(chuàng)新。增加游客的現(xiàn)場體驗感,是旅游市場對景區(qū)的諸多要求之一,也是景區(qū)應該反躬自省之處。各類景區(qū)需根據(jù)自身特點,真正從滿足游客需求的角度出發(fā),下一些切實而專業(yè)的苦功夫,去研究、去創(chuàng)新、去開拓、去提升,不斷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方能在大浪淘沙的旅游發(fā)展浪潮中,爭取立于不敗之地。(高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