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55-穿越橫斷山脈
在中國版圖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區(qū))接壤的大片區(qū)域存在著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脈組成的山脈群。它們緊湊而密集,作為中國地勢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分界線的一部分,仿若從青藏高原這個大盆中傾倒而出的水流,兇猛地砸向中南半島。
中學地理復習一下
由于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且山嶺與溝谷相間排列,嶺谷之間地勢落差平均1000-2000米,在山區(qū)中部更是有瀾滄江,怒江與金沙江與山脈并行南驅,橫斷了東西方向的交通,故被稱為橫斷山脈(群)。
這個迷宮般的區(qū)域
遠比你想象中復雜
橫斷山脈的存在,對西南中國來說意義至關重要。正是這一系列山川讓中國西南擁有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正是這一系列山脈讓這些地區(qū)的經濟始終停滯。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橫斷山脈究竟橫斷了什么。
奇特山脈的形成
不同于青藏高原上東西橫貫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及唐古拉山脈,橫斷山脈作為兩者的東段部分并沒有繼續(xù)向東水平方向擴張,而是幾乎呈直角的向南急轉。這也是橫斷山脈在世界地形中的奇特之處。這般的山河巨變,來自遠古地球的巨大能量。
大地的方向在藏、川、滇之間
發(fā)生了巨大的轉向
大約在2億多年前,青藏高原以及橫斷山區(qū)所在的大陸,還被大片海洋所掩蓋。這片大洋吞沒了今天歐亞大陸的南部,與東南亞海域、歐洲南部、非洲西北的海域相通,被稱為“古地中海”,也叫“特提斯海”。
中國這塊土地曾經是這個星球上
相當崎嶇且偏遠的一塊陸地
而后歐亞大陸的形成與印度的北上
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后來,隨著板塊的劇烈的碰撞擠壓,海浪逐漸退去,陸地板塊上升露出,形成了高原地勢的雛形。橫斷山脈就是在這一上升的過程中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褶皺山系。
當時孤懸海外的印度板塊由南向北沖進亞歐板塊的懷中時,受到了北面華北地塊以及塔里木地塊的阻擋,開始向上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由于南北方向擠壓力巨大,板塊物質便沿東西方向被擠出。
印度板塊向北與歐亞板塊碰撞
東部的流出物質受到了揚子地塊的抵抗,只能向有縫隙的南方進發(fā)。東西向的擠壓導致地殼緊縮,形成了褶皺一般的變形,險峻而又緊湊的橫斷山脈就此誕生。
關于橫斷山區(qū)究竟有多少條山脈,各家說法并不統(tǒng)一。廣義上認為東起岷山西至伯舒拉嶺-高黎貢山,北部邊界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部直抵中緬邊界山區(qū),都可以算作橫斷山脈,總面積36.4萬平方公里。
橫斷山在東西向轉向南北走向的同時,各山脈間的空間也被東西向的壓力急劇壓縮。山區(qū)內不到60公里的寬度,容納下了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條近乎南北平行而不交匯的河流,形成了著名的三江并流的奇觀。
其實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以西
還緊鄰一條流向緬甸的獨龍河
亦有人稱其為“四江并流”
(可橫屏觀看)
這種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山脈走向,使得橫斷山區(qū)東西部分別受到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風影響。
在西部西南季風的影響下,山脈西側一帶多地形雨,東側背風坡則較為干旱,濕度由西向東遞減。
挨著印度洋-孟加拉灣這個風暴之源
是不會缺雨的
(孟加拉人民大吐苦水中)
同時,南北走向的溝谷使得西南季風得以將此作為北上的通道,讓地表植被從南到北依氣候和地勢分別呈現(xiàn)出了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針闊葉林—溫寒帶高山森林草甸的鮮明而復雜的生態(tài)格局,滋養(yǎng)了無數(shù)生物。
里面孕育著異常豐富的生態(tài)格局
山脈間獨立的民族
在氣候與地形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下,橫斷山區(qū)北部氣候相對惡劣,多為廣袤草原,適合游牧生活。極為有限的資源使得歷史上各族群部落間的征伐相互不斷,戰(zhàn)敗者不得不放棄草原上的資源,南下避難。南部山區(qū)地形崎嶇復雜,掩護了大量被擊敗的民族。
因此,古代西南邊陲地區(qū)小國與部落林立,從事封閉的農耕以及放牧活動。每個國家部落之間都有難以克服的交通阻礙,資源占有量又殊為有限,某個族群統(tǒng)一其他族群勢力的情況是十分鮮見的。
雖然云貴在公元前就有很多所謂的“古國”
但其規(guī)模與組織能力可想而知
而完全是山區(qū)的橫斷地區(qū)
則只能靠你的想象了
一方面,這種封閉的環(huán)境,險峻的山勢,不便的交通直接阻礙了民族的兼并與融合,使得各部落自己的風俗語言獨立發(fā)展,互不相通。即便是原本同為一祖的不同村落,經過長久的因地域不連通而缺少來往,久而久之也會逐漸分化為不同的民族。
另一方面,由于狹窄縱長的山脈河谷形態(tài)的生活空間造就出的多樣自然生態(tài)條件,使得不同地域單元的居民分別從事農耕,放牧,漁業(yè),狩獵以及采集等經濟生產活動。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對生活習慣與風俗的差異進一步造成影響。
因地理阻隔而帶來的兩大影響因素直接導致了橫斷山脈里的民族阻隔。僅云南一省,就有著23個民族聚居,成為了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一個省。各民族在長期演化過程中服飾、語言、習慣等歷史傳統(tǒng)文化也都更為完整的被傳承了下來。
云南——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一個省
對于中原王朝來說,遠征西南興師動眾,事倍功半。比起親自教化他們,招撫貿易和設郡置縣來管理才是更好的選擇。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期為了打通巴蜀至印度(今天所說的“南方絲綢之路”)以及巴蜀經夜郎國(貴州西,云南東北部)至越南的貿易通道,派兵招撫了附近的部族國并設郡。只是后來西漢成帝年間,夜郎國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朝才被發(fā)兵滅掉。
雖然漢帝國在西南開疆設郡眾多
但倚重與當?shù)?ldquo;代理”,控制較弱
且在當時技術條件下
相比通向印度和越南
真正重要的乃是通向嶺南
唐宋時期,這一地區(qū)雖然出現(xiàn)了被諸如南詔,大理國短暫統(tǒng)一的局面,但對于強大的中原王朝,少數(shù)民族政權們還是保持著相對友好并服從的態(tài)度。
到明清時期,彝族以及納西族等世居西南的勢力也仍然臣服于中原王朝。但由于政治體制的自治屬性很高,西南各地仍然保留著自己的政治體系以及風俗文化。
雖然中央政府對云南的管理越來越嚴密
但當時一個北方人去云南旅游
會不會被當?shù)赝了咀阶呷匀徊缓谜f
封閉地理的破局之道
崎嶇險峻的地理環(huán)境在戰(zhàn)時保住了一方的和平與穩(wěn)定,在和平年代卻給人員物資的流動交往以及經濟發(fā)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相當一段時間內,溜索這種方式是當?shù)鼐用襁^江的主要方式。
運力微乎其微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放在今天的橫斷山脈地區(qū)顯得尤為重要。
毗鄰印度洋,又有古代南部絲綢之路的光環(huán)影響,云南是最適合依靠同東盟國家進行邊境貿易致富,以及通過緬甸獲取進入印度洋的出海口。
與云南接壤的眾多周邊國家中
只有越南是通鐵路的
而通過緬甸通向印度洋的計劃
橫斷山脈是必須跨過去的
但是橫斷山脈的阻隔,使得東西向的陸上交通不便,來自東部的貨物和人員無法快速入滇。險峻的山勢又讓橫斷山脈里的河流流速極快,不適宜內河航運。這大大制約了中國選擇出海口的戰(zhàn)略機動性和云南山區(qū)的開發(fā)潛力。
就問你想怎么修鐵路
只要西南地區(qū)的鐵路被打通連接到全國的運輸網絡大動脈中,人員物資的流動勢必改善沿路經濟生活水平。同時中國在西藏地區(qū)的軍事存在也將得到加強,對于中印邊境的問題解決也是巨大的幫助。
所以在如今的全國鐵路網絡建設中,橫斷山區(qū)的鐵路交通問題是無論如何都需要被攻克的。被譽為“天路”的五條進藏鐵路之一的滇藏鐵路按照規(guī)劃從東南向西北斜穿橫斷山脈,是最能體會到橫斷山脈地質條件復雜多變,險象環(huán)生的一項工程。
通向拉薩的滇藏鐵路
然而,即便是成功建設了青藏天路,被譽為“基建狂魔”的中國也在橫斷山脈里遇到了難啃的骨頭。
作為重建南方絲綢之路的一環(huán),橫斷山區(qū)內從大理到瑞麗的大瑞鐵路也是泛亞鐵路西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鐵路建成后將成為中緬鐵路的重要干線,作為面向東南亞以及南亞的橋頭堡推動區(qū)域的經濟往來與戰(zhàn)略合作。
大瑞鐵路雖然相對較短
但全身都是硬骨頭
但出人意料的是,該段鐵路線上的大柱山隧道從2008年開工至今快10年仍未貫通。遷延日久的建設時間刷新了鐵路建設的歷史,被譽為中國前所未有最難挖掘的一條隧道。
斷層,泥石流,高溫,高壓噴水,瓦斯泄漏等險情處理與問題研究占據了施工時間的90%。從2009年到2011年,一個156米長的燕子窩斷層足足挖了26個月。原本預期2014年前后通車的鐵路建設,硬是被生生拖到了今天,并計劃2021年左右完工。
為此,2018年2月4日央視新聞聯(lián)播的新春走基層特意進行了題為“大柱山隧道的堅守”的報道。事實上,14.5公里的隧道通車后,火車通過大柱山僅僅需要7分鐘。然而這7分鐘的背后,卻是國家實力、尖端科技和無數(shù)一線人員的奉獻與自然條件的艱苦斗爭。
隨著交通技術的進步和中國國力的逐漸提升,在農業(yè)時代圍困了居民千年的橫斷山脈,也終于會加入世界的經濟分工當中。隔斷民族和國家溝通的險惡自然條件,終將會不再成為東西交通的阻礙。
我們會親眼見證一段因地理而封閉的歷史文化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