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清晨,安徽太和悶雷滾滾,大雨傾盆。
69歲的徐淙祥眉頭緊鎖,不時望向窗外,不顧兒子徐健的勸阻,執(zhí)意要到田里看看。剛播的豆苗正處在定苗關鍵期,他放心不下。
父子倆披著雨衣,深一腳淺一腳地穿梭在田間。監(jiān)測室里,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緊盯著屏幕上來回滾動的各項數據,心提到了嗓子眼兒。
“沒大事,苗出得好嘞!”巡查一圈回來,徐淙祥的眉頭舒展開了,接著講起了爺仨接力種糧50年的故事。
“為了種好糧,俺能不要命”
1972年,徐淙祥高中畢業(yè),可他并沒有選擇進城當干部,而是回村做農民。“人什么時候都要吃飯,把糧種好,比干啥效益都大!”徐淙祥心想。
當時,我國小麥畝產不足300公斤,而發(fā)達國家能達到500公斤。“人家糧多人少,俺們糧少人多,憑啥俺們不如人家?”徐淙祥心里不服氣。從此,他一頭扎進農技研發(fā)領域,一干就是50年。
徐淙祥主推“良種良法”,在近40年前就率先搞起了對照試驗。多年來,他通過雜交逐年選育,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太豐8號”“太豐3號”小麥新品種和“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在安徽廣泛推廣應用。
逐漸成長為鄉(xiāng)鎮(zhèn)農技帶頭人的徐淙祥,接連承擔了一系列國家級、省級示范項目,由他牽頭成立的淙祥現代農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幫助本村和周邊2000多個貧困戶實現連年豐收,脫貧致富。
2003年,千畝大豆優(yōu)質高產栽培示范項目落戶張槐村。項目前期進展順利,誰知7月中旬突發(fā)大水,“豆苗都快被壓死了!三天三夜,俺家老的小的一刻都沒休息,不要命似的在地里排水。”回憶起這驚心動魄的三天三夜,徐淙祥還心有余悸。過了這道關,當年大豆試驗田畝產創(chuàng)下新高,達181.6公斤。
打那之后,老徐染上了關節(jié)炎,兒子徐健得了心動過速的毛病,后來越發(fā)嚴重,在2018年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
“你問俺可值得?就是再來十次八次,俺也一樣干。為了種好糧,俺能不要命!”徐淙祥說。
“你只管回來種糧,黨和國家不會虧待你”
每當徐旭東像祖輩父輩一樣操作烘干設備“考種”時,散發(fā)出的陣陣香氣,總讓他想起小時候。
2018年,徐旭東大學畢業(yè)。“畢業(yè)前,爺爺給我打了個電話,說你只管回來種糧,黨和國家不會虧待你。撂下電話,我就回來了。”
盡管大學學的不是農學相關專業(yè),但每年寒暑假他都會回來幫農,開拖拉機、飛無人機、使用精密天平、操作葉綠素測量儀……現在,徐旭東是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農業(yè)試驗室主任,負責與農科院等單位合作制定各項試驗計劃,并進行試驗管理、取樣調查等。
在父親徐健手中,老徐家流轉的1230畝土地從“1.0時代”邁向“2.0時代”,全面實現了機械化,千畝小麥兩天就能收完。如今接過棒的徐旭東,已經瞄準了“3.0時代”——智慧農業(yè)。
“現在已經構建了一些智慧農業(yè)設施,未來我的目標是建成一座大型無人智慧農場。”眼下,徐旭東正忙著把同齡人從城里喊回來,期待和更多年輕人一起搞農業(yè)。
“一定把糧種踏實、種明白”
今年夏收,淙祥小麥科技專家大院格外熱鬧。“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811.29公斤,“皖墾麥22”平均畝產818.52公斤,實現歷史性豐產豐收。
格外熱鬧,更因為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總書記在回信中說,‘我記得你這個安徽太和的種糧能手。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yè),我感到很高興’。真沒想到總書記還記得我這個老農民!”接過回信,徐淙祥激動極了。
這些年,徐淙祥在科技興農大道上,以“大院”為依托,主持和參與研制新技術、新成果32項,終于在今年成功突破800公斤大關。
如今,“大院”里已有科研人員10人,其中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1人、高級農藝師4人。每年還有近萬名年輕“新農人”來“大院”觀摩學習。徐淙祥特意把這里辟為大學生實習基地和中小學生田間課堂,因為“每多一個年輕人愛農業(yè),農業(yè)就多一分希望”。
“多種糧,靠的是一顆不變的初心;種好糧,仰仗著不斷進步的農業(yè)科技。俺們一定把糧種踏實、種明白。”徐淙祥說。(本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