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解放日報主辦的“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落下帷幕,回顧由愛因斯坦手寫E=mc²公式開啟的展覽,133件(86件為原件)來自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的展品為上海觀眾從多個緯度勾勒出愛因斯坦的一生。
展覽過程中,一本有著愛因斯坦字跡的留言冊“浮出水面”——該留言冊來自滬上藏家顏明,他向展方出借了這件藏品。留言冊主人是一位曾長期旅居上海的猶太人特里薩·倫納(Theresa Renner,1890-1987)。這本自1922開始到1981年結(jié)束的留言冊上,除了愛因斯坦外,還有印度詩人泰戈爾、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鋼琴家米沙·萊維茨基(Mischa Levitzki),以及胡蘭成、嶺南畫派趙少昂、海派畫家符鐵年、月份牌畫家杭穉英等79位中外人士的留言。
在展覽閉幕之際,主辦方邀請了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顧問Avi Muller、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上海市檔案局的副局長邢建榕等從不同角度解析這本“留言冊”,由此也引發(fā)出愛因斯坦與上海、猶太人在上海、以及“五四”以后至新中國成立前中西方文化如何在上海交匯。
方在慶、潘光等專家學者在愛因斯坦特展現(xiàn)場觀看“倫納留言冊”
上海作為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后首個到訪的城市,在“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中主辦方特別設(shè)置了“愛因斯坦與東亞” 展區(qū),該展區(qū)中很多藏品首度來到亞洲,其中以各種資料展示了愛因斯坦在1922年日本行中2次途徑上海,以及他作為世界公民和和平主義者對戰(zhàn)爭的關(guān)心。
愛因斯坦在“榛名丸”號上所計算的方程式
展覽中,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做客梓園與王一亭、于右任等人的合影讓中國人看來倍感親切,同時幾封愛因斯坦與蔡元培的往來郵件可知,原本蔡元培邀愛因斯坦赴北京大學演講,但因為種種誤會未能成行。
愛因斯坦參訪上海留念照片,1922年,利奧·貝克學會提供
在1922年12月31日至1923年1月2日,愛因斯坦再次到訪上海,兩位猶太人——工程師德容(De Jong)和“暴發(fā)戶”加登(Gaton)到碼頭迎接了愛因斯坦夫婦。他們先入住了禮查飯店(今浦江飯店),然后轉(zhuǎn)到加登位于杜美路(現(xiàn)東湖路)9號的住宅里(后為東湖電影院),參加了在加登家舉行的除夕晚會。
對應(yīng)到“倫納留言冊”中,那一夜愛因斯坦用德文寫下:
“人類智慧花朵的綻放的確受到了嚴重限制。貧窮導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而富有又導致人民內(nèi)心空虛:嚴寒酷署的天氣使人沉郁,而炎炎烈日又會使人驕奢淫逸、昏昏欲睡。這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不能使知識的花朵始終保持盛開的根本原因,也是能夠解釋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就像是歷史海洋中的一片小島的直接答案。”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于1922年除夕夜
“倫納留言冊”愛因斯坦親筆留言頁
這也是“倫納留言冊”中第一頁的內(nèi)容,也是愛因斯坦兩次到上海留下的、目前可知的唯一手跡。
而翻看這本旅滬猶太人留下的留言冊,其中包含有79頁的名人題詞,以及中國畫、水彩畫,樂譜等,留言者除了愛因斯坦外,還有泰戈爾、尤金·奧尼爾、趙少昂、符鐵年、胡蘭成、鋼琴家米沙·萊維茨基、海軍上將托馬斯·哈特等數(shù)十位中西方著名人士,可見該留言冊主人在當時的中外籍人士中擁有較高的聲譽。這也引發(fā)出一個問題,留言冊的主人特里薩·倫納是誰?緣何能匯聚各領(lǐng)域的名人題詞于一冊?
“倫納留言冊”封面 揭示賽法迪姆猶太人在上海的生活
在上海虹口的提籃橋地區(qū)自1938年11月開始大量接受德國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這一地區(qū)被譽為“上海方舟”至今還保留有猶太難民的遺跡。其實在上海的猶太人分為三支:賽法迪姆猶太人、俄國猶太人和德國猶太人。其中沙遜、哈同等屬于賽法迪姆猶太人,他們屬于富裕階層,住在杜美路(今東湖路)一帶,也對上海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
據(jù)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的研究,留言冊的特里薩·倫納主人其實已經(jīng)被翻譯為“特瑞莎”被列入研究范圍,特里薩·倫納的丈夫是一位猶太醫(yī)生。“倫納夫婦住的地方,實際上就在現(xiàn)在東湖賓館7號樓大公館,而愛因斯坦是1922年來上海住的地方就是東湖賓館新樓的旁邊,就是原來東湖電影院的地方,以前我們的資料收集到,愛因斯坦到上海住在東湖路‘一個富有猶太人家里’,盡管不是倫納家,但當年愛因斯坦在上海猶太社團做了報告,也在下榻的地方也舉行過兩次派對。但他在上海留下字跡,這是之前不知道的,這本留言冊從猶太人在上海賽法迪姆猶太社區(qū)的實物考證。” 潘光說。
“倫納留言冊”也是當時上海猶太人的生活狀況的豐富記載,她記錄了猶太人在上海與上流社會的交往、上海外僑史。
鋼琴家米沙·萊維茨基留言頁
其中同為猶太人的鋼琴家米沙·萊維茨基(Mischa Levitzki,1898-1941,1915年獲得門德爾松獎)在留言冊上畫下了音符;1947年1月,胡蘭成在留言冊上寫下“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上海圖書館館員張偉敏感地在79頁留言中看到了胡蘭成的字跡,并結(jié)合這個時間點下胡蘭成與張愛玲的關(guān)系,探究寫下這八個字時胡蘭成的心情);同時留言冊上還留下的很多繪畫,這些來自東西方的畫家有是何機緣在同一本冊子上留言,他們之間是出于怎樣的關(guān)系有了鏈接?
胡蘭成親筆留言頁
這本“倫納留言冊”的第一頁是1922年愛因斯坦寫下的,最晚則是1981年留下的字跡,幾乎穿越一個甲子,期間留言冊隨著倫納夫婦的行程被帶往歐洲和美國,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 這都是“倫納留言冊”作為一種記錄方式留下當下的線索,或許未來對留言冊79頁中各種文字和圖像的研究和破譯將還原出一個歷史的真實。
“倫納留言冊”在愛因斯坦特展展出,也是其首次亮相展示
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匯聚一冊
1922年11月,愛因斯坦在赴上海的船上得知自己因為“光電效應(yīng)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倫納留言冊”的首頁留下的文字看似天馬行空,實則是有對科學和哲學的探討。愛因斯坦留言中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有所指向,結(jié)合他的日記,研究者也從中看到了愛因斯坦對中國和東方文化的評價。
日本輪船株式會社提供給乘客的《東方之魅:日本與中國旅游指南》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著有多部愛因斯坦有關(guān)書籍,也是愛因斯坦著作《我的世界觀》中文譯者。在他對愛因斯坦留言的解讀后認為,“愛因斯坦并不是看不起東方,他通過自身的實踐,非常清楚科學的本身是有很多限制條件的。他在中國待的時間前后加起來三天多一點,但是他對中國是有希望的。在1922年11月,陪同愛因斯坦首次到上海的日本人寫的日記中也寫道:‘通過這兩天愛因斯坦博士對上海的觀察了解,他相信五十年以后中國人一定能追上西方人。’從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對當時的中國保有同情、理解和希望。
王一亭“梓園”今貌,1922年愛因斯坦到訪上海,王一亭在此設(shè)宴款待。 徐明 圖
在愛因斯坦后,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在“倫納留言冊”上留下文字,他們是泰戈爾和尤金·奧尼爾。
1913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由詩人徐志摩牽線,1924年4月至5月、1929年3月和6月,泰戈爾先后三次訪問上海,兩度入住位于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的徐志摩家。
在“倫納留言冊”中,泰戈爾以孟加拉語寫下了2行文字,是哪次來上海寫的、寫了什么、尚需考證。
“倫納留言冊”泰戈爾親筆留言頁
上海市檔案局副局長邢建榕考證,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有將近百位外國文化名人到過上海,在“五四運動”的大潮中,外國科學文化名人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出現(xiàn)了 “科學與玄學”“東方與西方”等爭議。
愛因斯坦等帶來了科學,但當時中國更相信心學。所以當時愛因斯坦在工部局演講,去的人并不多。但外國文化名人帶來最新的科學的同時,也伴隨著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肯定,他們認為應(yīng)該保留和重振。對當時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左翼學者而言是一個打擊。“所以像魯迅先生等,對泰戈爾到上海,鼓勵東方文化是反感的。” 邢建榕說,“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大量傳播了西方科學知識和理論,也促進了文化產(chǎn)業(yè)化,像無線電的發(fā)明者馬可尼來上海后,無線電熱銷,上海也成為無線電使用率是最廣泛的地方。”
泰戈爾在上海兩度入住的四明村今貌。
而愛因斯坦和泰戈爾本身也一直有書信往來,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特別顧問Avi Muller說:“在愛因斯坦檔案庫保留有愛因斯坦寫給泰戈爾的20余封信件以及泰戈爾的近三十封回信,信件內(nèi)容關(guān)于世界的和平、物理、音樂、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等,從內(nèi)容看他們彼此很信任對方。”
美國作家尤金·奧尼爾是193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1928年,奧尼爾悄然探訪了中國。他來上海是因為酗酒,希望接受倫納醫(yī)生的治療。
在留言冊上尤金·奧尼爾,寫道:
向倫納夫人致以最真誠的謝意與最衷心的祝福,愿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奧尼爾 12月28日 于中國上海
“倫納留言冊”尤金·奧尼爾親筆留言頁
上海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丁佳榮是學戲劇理論出身,他認為,這也是1928年奧尼爾上海的佐證。“據(jù)我所知這可能是現(xiàn)存的奧尼爾訪滬的唯一的實物證明。奧尼爾是美國戲劇之父,他創(chuàng)造戲劇的觀念直接影響到我國早期戲劇,影響到了曹禺先生的劇作。”同時他也向如今擁有這本筆記本的藏家表達了上海歷史博物館希望入藏這件見證上海中西文化交流的文物。
留言冊中的中西融合的圖畫
在“倫納留言冊”中,也有一些繪畫作品,從風格上看,包含了中國畫和西方風景,雖然有一些畫家并不可考,但其中嶺南畫派趙少昂(1905-1998)、海派畫家符鐵年(1881-1947)、月份牌畫家杭穉英(1900-1947)的作品還是引起了關(guān)注。
杭穉英畫的月份牌美女
其中杭穉英可作為我國最早的商業(yè)設(shè)計師之一,其設(shè)計的美麗牌香煙、雙妹花露水、雅霜、蝶霜成為一個時代的標準之作;杏花樓“嫦娥奔月”月餅盒也出自于他的設(shè)計。他曾向鄭曼陀等學習水彩畫和炭精擦筆水彩月份牌畫的技法,又從國外商品廣告以及華脫·狄斯耐的卡通片中吸收運用色彩的長處,多方面吸取新的繪畫技巧使他的作品細膩柔和、艷麗多姿。但1941年冬,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進占上海租界,以重金為酬,要他繪制月份牌,杭穉英力拒,并從此擱筆,靠借債度日,改學國畫以自娛。留言冊中恰是一張梅竹國畫作品,這是否暗示了杭穉英的留言時間?這尚需研究。
留言冊內(nèi)頁圖-杭穉英書畫作品
嶺南畫派趙少昂主張革新中國畫。他的畫能融匯古今,并汲取外國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同時又注重師法造化。作品筆墨簡練、生動,形神兼?zhèn),深受人們的歡迎。1948年應(yīng)聘任廣州大學美術(shù)科教授,同年遷居香港,繼續(xù)開設(shè)“嶺南藝苑”。
留言冊內(nèi)頁-趙少昂書畫作品
趙少昂在留言冊中,他畫的是竹子,時間為1956年11月。雖為墨筆,但在趙少昂的其他作品中,可見他精于調(diào)色,利用英國水彩,造就了純凈妍麗、對比強烈而不俗的藝術(shù)效果,還將調(diào)色與運筆相結(jié)合。在1956年前后,趙少昂分別應(yīng)邀在英國和美國講學。
留言冊內(nèi)頁圖-符鐵年書畫作品
比較這兩位畫家生平和作品,幾乎都又帶有中西融合的特色,而海派畫家符鐵年雖然相比之下年紀較長,但也融合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氣質(zhì)。書法融合禇米,花卉近徐渭、陳道復,在“留言冊”上留下的牡丹花尤見“青藤白陽”之風。
“倫納留言冊”中另有一些西方水彩風景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他們都是誰?和倫納家有何交往?他們又是否表達了倫納的藝術(shù)品味,這也有待未來探究。
留言冊內(nèi)頁圖的繪畫作品
“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閉幕了,那些來自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的展品將在今晚(10月22日)裝箱運回,但對于“倫納留言冊”的研究卻剛剛開始,這不僅是對于一個家庭朋友圈的研究,而是城市歷史記憶的復原。
2022年,也是愛因斯坦訪華百年,對于愛因斯坦與中國的評價還存在這一些誤解。與愛因斯坦的日記不同,Avi Muller在一件愛因斯坦寫給友人的信中曾看到,“東方中國創(chuàng)造性,對于偏好公正的歐洲人來說是非常感興趣的”“中國是作為一個古老文明的繼承者,盡管很多傳統(tǒng)與其他地方是不一樣的”之類的文字,這是否也是愛因斯坦短暫在上海停留的感受?
研討會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