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神烈山碑”遭人為涂抹令人痛心——
碑背后有明朝一段大歷史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碑體下方的“山”字已被描紅。墨楠 攝
今天下午,位于南京下馬坊東南方的“神烈山碑”突遭人為涂抹,位于碑體下方的“山”字已被涂料抹成紅色。據(jù)現(xiàn)場目擊者稱,警方已當場沒收作案工具,被描紅的石碑已經圍擋。警方已鎖定嫌疑人。
神烈山即鐘山,“神烈山碑”這個名字是1531年明嘉靖帝所改。據(jù)譚希思《明大政纂要》,這一年二月,嘉靖帝下詔改定四陵山名:
“文皇既封黃土山為‘天壽山’,今又擬顯陵為‘純德山’,而獨鐘山如故,于理未安。朕惟祖陵宜曰‘基運山’,皇陵宜曰‘翊圣山’,孝陵宜曰‘神烈山’。”
這段古文翻譯過來,意思是說,文皇朱棣登基后,親選黃土山為自己的墓地,將名字改為天壽山,同時擬將顯陵所在的地方改名“純德山”,如此一來,獨獨鐘山名字沒有改,于理難安。我認為,祖陵叫“基運山”比較適宜,皇陵叫“翊圣山”,鐘山改為“神烈山”。如此一來,基運山、翊圣山、神烈山、天壽山、純德山便合成明代的五陵山。
嘉靖帝改名后,下馬坊區(qū)域便樹了一塊“神烈山”標志碑,同時建有碑亭。
歷史學者、三峽大學副教授胡丹認為,嘉靖改名,其實質,是為了進一步抬高自己親生父親的身份,鐘山、祖陵、皇陵不過是為了陪襯。在這背后,其實是持續(xù)三年之久的“大禮議”之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曾就“大禮議”問題采訪過胡丹教授。他告訴記者,嘉靖帝未曾做過皇太子,他是由藩王即位。1521年,明武宗駕崩,因其無嗣,皇位又不能虛懸,最后前朝后宮共同商定,由武宗堂弟、藩王朱厚熜繼承皇位,即嘉靖帝。
以楊廷和為首的保守朝臣要求朱厚熜改換父母,尊奉正統(tǒng)。用老百姓的話說,你是過繼給別人當兒子,才有當皇帝的機會的。當然要尊奉武宗的父親明孝宗為父親。所以朱厚熜剛進京城,大臣們就想讓他行皇太子即位禮。但朱厚熜拒不行太子禮。朱厚熜認為他是來繼承皇位的,不是來當皇太子的,不應行太子禮。這次較量,以他勝利告終。
即位五天后,下臣開始商議怎么給朱厚熜的父親追贈一個皇號。但以楊廷和為主的大臣認為,朱厚熜應該以孝宗為父考,自己業(yè)已死去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應為為皇叔父。朱厚熜大怒:父母可移易乎?!雙方堅持不讓,半年之后,楊廷和委曲求全,只好說,皇帝生父母宜稱興獻帝、興獻后。
又過兩年,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提出應實事求是,興獻帝應為皇考,在宮內立廟祭祀,孝宗應為皇伯考。結果這個提議遭到250多名官員的反對。這次皇帝也不退讓,大臣們幾乎都受到了責罰,其中17名臣子被杖責而死;实弁䴔嗟玫酱_立,此后,嘉靖帝為父母上尊號、立廟的事再也沒有障礙。
這是史上有名的“大禮議”。
嘉靖十年,鐘山改名為神烈山,其實只是陪襯,朱厚熜想將生父的顯陵改為純德山,并將它地位拔高,這才是重點。果然,改名后,嘉靖帝將五陵山列入國家重大祀典,終明不改。
“神烈山碑”幾十年前的樣子
關于這座“神烈山碑”,南京大學考古專家賀云翱曾勘探過,發(fā)現(xiàn)此碑為一塊整石雕鑿而成:坐北朝南,方向210度,通高4米,碑座邊緣不甚整齊,正面寬1.47米,背面寬1.44米,左立面厚0.69米,右立面厚0.74米,碑額高1.05米。碑額中部以篆書刻“圣旨”二字,邊飾云龍紋。碑身中部用楷書豎刻“神烈山”三字,三字淺刻,字體邊緣再加以線刻,右上部豎刻“嘉靖十年歲次辛卯秋九日吉日”13字,左下部豎刻“南京工部尚書臣何詔侍郎張羽立石”15字。碑座系用一塊巨石中部鑿槽以鑲碑石。
又,根據(jù)《棗林雜俎》記載:“辛巳(崇禎十四年)孝陵曾重立神烈山碑石,戶部給石價四千金,石出宜興山中,實七百金。”神烈山碑可能后來重立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