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隆重開幕。這是繼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后,中國在今年舉辦的又一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共赴這場文明之約,在交流互鑒中共筑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共繪美美與共的瑰麗畫卷。
璀璨的亞洲文明為世界文明發(fā)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亞洲的全稱是亞細亞洲,相傳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亞洲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豐富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恢宏的歷史建筑,古老的商路,宗教、哲學、文學、繪畫、戲劇、音樂等多領域的文明成果,譜寫了亞洲文明的發(fā)展史詩,人類文明也因亞洲而更加絢爛多姿。
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擁有世界2/3人口的亞洲,匯聚了40多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2000多種語言。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qū)孕育的眾多古老文明在亞洲這片土地上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在共生并進中創(chuàng)造了多元文明互學互鑒的范例。
當今世界,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chuàng)新的潮流滾滾向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然而,人類社會依舊面臨著逆全球化思潮、貿(mào)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的風險,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仍然尖銳。有些人企圖用“文明沖突論”來解釋這些利益沖突問題,渲染走向自我封閉的文明觀,加劇了國際局勢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
費孝通在其名篇《“美美與共”與人類文明》中提出:“為了人類能夠生活在一個‘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從現(xiàn)在起就必須提倡在審美的、人文的層次上,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樹立起一個‘美美與共’的文化心態(tài)。”每一種文明都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值得人們的關注、欣賞和研究。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世界公民”,人們要主動變革思想心態(tài),用開拓的格局欣賞文明之美,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在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總部,習近平主席深刻道出了文明與和平的關系。中華文明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為世界文明貢獻了獨特的中華智慧。在中國歷史漫長的“分分合合”進程中,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力量聯(lián)結了不同族群、不同地域文化,最終融合形成了開放的中華文明體系。
面對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理應摒棄渲染沖突的文明觀,消除歷史的隔閡與現(xiàn)實的誤解,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文明的自信,來源于對多種文明的包容和吸納;創(chuàng)造亞洲文明的新輝煌,需要亞洲各國人民攜手并進,不斷鼎故革新、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在互尊互信、和睦相處中加強交流互鑒。
世界是多樣的,文明是多彩的。組織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體現(xiàn)了中國對促進亞洲文明發(fā)展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對于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開創(chuàng)亞洲新未來,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世界文明走向融合與互通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智慧和中國行動必將貢獻獨特的力量,為世界的繁榮穩(wěn)定提供有力支撐,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仲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