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由中國青年報社、湖南廣播電視臺聯(lián)合主辦的“新青年 耀青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正式播出。來自西藏的邊防戰(zhàn)士代表行軍禮。湖南衛(wèi)視供圖
一種青春和另一種青春之間,可能隔著幾千公里。至少我們確實走了這么多的路,才見到那些年輕面孔。
2019年,即將第100次念及“五四”這個日子的時候,中國青年報社和湖南廣播電視臺要一起尋找不同領域的年輕人,以及留在他們身上的百年間愛國與奮斗的印跡。
5月2日,兩家機構共同舉辦的“新青年 耀青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上,這些最終站在聚光燈下的年輕人里,有的登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巔峰,有的在現(xiàn)實中把一項技術做到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他們有人認為在競技場追逐獎牌是自己的使命,也有人覺得安靜地修復文物才是最美好的工作。在人生的初始階段,每個人努力把自己推進一個與眾不同的軌道,只是,藏在西藏山溝里的故事走得更遠。
在西藏一個叫隴的地方,有一群年輕人守衛(wèi)著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尚未劃定的邊境線。某種意義上,他們就是一個大國的屏障。
他們所屬的西藏軍區(qū)某部邊防團六連駐守在無人區(qū)。最近的村莊距離他們也有至少一個小時的車程,大多數(shù)新鮮的事物到這里困難重重。
為了找到他們,我們從北京出發(fā)坐了大約4個小時的飛機,然后在青藏高原顛簸的山路上行駛了幾乎一整天。其中一段,車子像是走在搓衣板上。
很多我們熟悉的年輕人生活方式,都沒能翻越高山進入這里。經年累月伴隨這些二三十歲小伙子的,是日復一日的訓練和固定不變的巡邏。張揚、個性,這些幾乎所有青春故事里都通用的詞語從他們的故事里被剔除了,平安無事才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他們中很多人的模樣已經不像同齡的年輕人了。強烈的射線和多變的天氣重塑了他們的面貌,即使剛入伍的孩子,也可能有一張飽經風霜的臉。“高原紅”爬滿了臉,發(fā)際線不斷退守。
他們也有緊張刺激的時刻,比如面對坡度接近直角的山,比如負重七八十斤,走過海拔落差超過2000米的路。再或者,腳底打滑后,尖銳的竹子差點刺穿咽喉。
在此之前,《中國青年報》記錄了他們的故事。如今,紀念那些100年前為國家憤而呼喊的年輕人時,我們又想到了他們。
那篇文章的名字是《我站立的地方》。在巡邏路的終點,這些年輕的官兵會喊出一些口號,宣示主權。其中一次,指揮官喊了一句“我們站立的地方是——”,眾人高聲回答“中國”。
他們的一條巡邏路叫“阿相比拉”,意思是魔鬼都不愿意去的地方。這條懸掛于絕壁之上的巡邏路,37處險隘需借助攀登繩,26處崖壁需架設懸梯,全程有200多處危險地段。
這是真的會帶來犧牲的危險。這個連隊成立至今,有據可查的烈士14位,因公犧牲者遠多于此。但是,這里的年輕人還是把巡邏當成一件光榮和自豪的事。每次巡邏要開始前,都有人寫申請書。這些字跡歪歪扭扭的紙張,連長隨便都能拿出一摞。
炊事班的一名戰(zhàn)士說,他也寫過申請書。但他每天都要切菜做飯,體能訓練跟不上。于是,每天晚上把菜切完了,他會做俯臥撐,仰臥起坐,或者圍著操場跑幾圈。入伍第3年的杜富國也曾受體能困擾,他的經驗是在別人睡覺時給自己加練,然后平時鍛煉的時候,也要讓自己比別人多做幾倍。
這是屬于年輕人的倔強。他們都是聽著“巡邏王”“鐵腳”的故事走進這個連隊,也希望自己“巡邏了多少多少次”的事情,能在以后更年輕的戰(zhàn)士中流傳。
沒有人是對危險毫無感知的。這些孩子都從前輩的敘述中,或者迎面撲來的風沙里,感受到了環(huán)境的不友好。但是每年這里都要多幾個新鮮面孔。
杜富強是高考結束后報名參軍的。接到征兵通知的時候,他已經是老家貴州一所大學的學生了。他第一次參加巡邏就差點因為手滑掉下懸梯,下面就是奔騰的河水。
我們在連隊拍攝的時候,這里即將迎來更年輕的面孔。2017年,這里開始有了第一批“00后”,如今越來越多“00后”會出現(xiàn)在這支隊伍里。這里的一位“00后”戰(zhàn)士說,在他看來,“0”代表從新開始、從頭開始。
“新青年 耀青春”晚會執(zhí)行導演、負責西藏軍區(qū)邊防戰(zhàn)士故事外拍部分的董鑫磊說,在這里拍了7天以后才發(fā)現(xiàn),和之前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不一樣,這些到中國邊陲的年輕人中不少人家庭條件不錯。
他們必須忍受危險,還有日常的考驗。2017年入伍的“00后”匡揚武至今還沒有回過家,基本上每次和家里人視頻通話的時候,家里人的眼淚就在眼眶子里,實在憋不住的時候,他們就把視頻給關了。去年吃年夜飯的時候,爸爸話說了一半突然把電話掛了。他知道父親在哭,他也躲在角落里想哭。
回家的愿望不是隨時隨地都能被滿足。錯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或者家人離世前沒趕上見最后一面的遺憾藏在很多人心里。
來自西藏日喀則的戰(zhàn)士次仁頓珠8年只回過一次家。但是,他說,作為西藏人,他最相信的是自己守好這里,就守好了自己的家。
“五四”100周年到來之前,中國青年報社發(fā)起“我宣誓,你接力”的百萬青年宣誓活動。誓言從遼寧艦傳遞到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從“五四”中心北大紅樓,傳遞到了各地大學生中間。
守在邊境的這些年輕人也參加了宣誓。這些中國青年高喊出:“百年傳承,今日到我,激蕩未來,壯志在我,青春萬歲,強國有我!”群山回應著他們的吶喊。
這里的山峰很多都沒有名字。但它們并非微不足道,而是一起構成了這里雄偉的地貌。山峰下的年輕人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記錄下所有人的名字和故事,但是我們確實知道,這些年輕的生命,一起構成了一道可靠的屏障。
1984年1月15日,時任西藏軍區(qū)司令員張貴榮勘察邊路時,突發(fā)疾病,手攥馬尾長眠于此。此后的1991年、1998年、2005年,每隔7年,這條巡邏道上都有人犧牲。戰(zhàn)士古怒犧牲于2005年,出事那天,巡邏官兵突遇泥石流。古怒一把推開身邊的戰(zhàn)友,自己卻被滾石砸中,跌落山崖。那時,他只有19歲,入伍19個月。
曾在這里任營長的余剛清楚地記得古怒剛犧牲的時候,他的媽媽在墓前突然情緒失控,一定要把孩子從泥土里挖出來,最后余剛不得不把這位母親背下了山。如今,這位母親已經6次翻越5000多米的高山來這里祭奠兒子。最近的一次是在2019年的清明節(jié)。古怒媽媽來的時候,連隊的孩子們打出大大的條幅,一起叫她媽媽。這是他們能給這位老人最大的安慰。
比犧牲更常見的是受傷。余剛在這里是老資歷了,從戰(zhàn)士到營長,大大小小的巡邏走了60多次,也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十多處傷。副營長楊祥國更多,有21處。但是他說,即使在回家探親的時候見到國旗,都會條件反射一樣聯(lián)想到那些巡邏路線。
在5月2日的晚會上,4名來自隴的戰(zhàn)士來到了現(xiàn)場。在舞臺上,他們展開巡邏時用的國旗,大聲和現(xiàn)場的青年一起宣誓。這場晚會的制片人王琴說,整場晚會中,這些戰(zhàn)士的分量最重、能量最強,是因為他們的青春始終與犧牲這個詞相伴。
舞臺下,長沙師范學院一名大一的學生說,自己接收到了這種能量。這位2000年出生的年輕人,今年還未滿19歲。在此之前,他對西藏全部的了解是“山清水秀”,看完節(jié)目,他也刷新了自己對西藏和邊防戰(zhàn)士的認知。
他說,在生活水平提升的當今,身邊不少年輕人卻已迷失了自我,這些戰(zhàn)士讓他有種找回初心的感覺。
4名戰(zhàn)士中,有80后、90后,也有00后。他們跨越了青年的全部范圍。而作為70后,余剛已經退役了。4月12日,在團部舉行的軍官退役儀式上,他和其他退役軍官一起,向軍旗敬了最后一個軍禮,在這里告別了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