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當地時間5月10日至11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同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會晤。這是兩國高層官員繼2022年3月羅馬會晤、6月盧森堡會晤之后又一次關鍵性的戰(zhàn)略溝通,也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tǒng)拜登巴厘島會晤之后,中美為實現兩國關系止跌企穩(wěn)邁出的重要一步。
根據兩國的新聞公告與媒體披露,雙方就推動中美關系排除障礙、止跌企穩(wěn)進行了坦誠、深入、實質性、建設性的討論,會晤時長超過10個小時。中方強調,不能簡單以“競爭”來定義整個中美關系,不能一方面要溝通對話,一方面損害中方利益。此前5月8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在北京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時,也向美方嚴正指出,美方應端正對華認知,回歸理性,扣好中美關系的第一粒紐扣,在兩國各自更好發(fā)展中彼此成就;不能一方面講溝通,一方面卻不斷對中國打壓遏制;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顯然,去年以來中美關系的螺旋式下跌與美方的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有必然關系。尤其是美方惡意炒作并擊落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凸顯美國內部保守勢力裹挾拜登政府作出匪夷所思的行為。中美關系的止跌企穩(wěn)需要雙方相向而行,但是美方應當回歸理性、拋棄歇斯底里的“新冷戰(zhàn)”思維,這樣兩國才有合作的基礎,雙邊關系才能穩(wěn)步發(fā)展。
在維也納會晤中,王毅還就臺灣問題全面闡述了中方嚴正立場。他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系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拜登政府上臺以來,雖然一再表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不支持“臺獨”,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但在實際行動中掏空和虛化一中原則的行為屢屢發(fā)生。部分美國政客和國會議員不斷發(fā)出“以臺制華”“武裝臺灣”“協防臺灣”的言論,甚至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4月21日,秦剛在上海出席“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時義正詞嚴地指出:“美國口口聲聲要維護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卻把自己當年起草的《波茨坦公告》拋在腦后,支持、縱容‘臺獨’分裂活動,破壞戰(zhàn)后國際秩序,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人民決不答應。”應當說,在臺灣問題上,中方該說的話都說了、該做的事都做了,中方的意志和能力都是不容挑戰(zhàn)的,如果外部勢力執(zhí)意挑釁,那么“迎接它的有獵槍”。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此次會晤是在近期美方官員強烈要求恢復對華接觸的背景下舉行的。國際媒體注意到,近期,拜登政府面臨三大危機:由硅谷銀行破產導致的銀行業(yè)危機仍在發(fā)酵;民主黨與共和黨圍繞債務上限問題爭執(zhí)不休,美債危機可能引爆;美聯儲期望依靠緩慢減速實現經濟軟著陸的前景黯淡。這使全球經濟也面臨嚴峻考驗。如果說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中美攜手合作共同穩(wěn)定國際金融市場是阻止危機深度蔓延的重要一環(huán),那么,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積極要求訪華、恢復兩國在全球金融穩(wěn)定上的戰(zhàn)略對話顯然是她的重要考量之一。
當前,外企高管正在掀起“訪華潮”,也從側面說明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認可與信心,以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供應鏈、產業(yè)鏈和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試圖推動的“脫鉤斷鏈”其實并不得人心,而且明顯違背國際趨勢與潮流。
與此同時,美國的盟國對拜登政府自相矛盾的對華政策感到困惑,謀求獨立發(fā)展對華關系的聲音正在上升!度毡緯r報》5月2日刊文稱,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使盟友感到困惑,主要表現在:一是美國在對華競爭中想要依靠盟友和伙伴,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但美國出臺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卻自私自利,對盟國非常不利。二是許多國家認為中國并不謀求成為全球性的主導力量,在臺灣問題上也不愿完全追隨美國。三是美國對遏制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態(tài)度并不明確,沙利文稱美國只關注“關鍵技術”,但也有人認為,美國政府的目標是“從微觀意義上扼殺中國經濟”。英國媒體近期也認為,中美關系的持續(xù)緊張令一些歐盟國家感到擔憂,擔心美國遲早會迫使他們在中國問題上作出“艱難且痛苦的決定”,為此,歐盟試圖在對華政策上展現“艱難的平衡”。
總而言之,實現中美關系的止跌企穩(wěn)既是國際社會的期待,也從根本上符合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中國政府的對美政策具有高度的國內共識和民意基礎,因此也更具連貫性與一致性。所以在對華政策上,拜登政府需要發(fā)出理性聲音,抑制美國國內保守勢力對華發(fā)動“新冷戰(zhàn)”的沖動,從而實現雙邊關系重回合作共贏正軌。
(責任編輯:華章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