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網站1月27日文章,原題:為什么構筑新反華同盟會失敗?與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共處,令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感到不自在,它們通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合作進行防范的舉動可以理解。然而,這改變不了亞洲歷史的進程,原因很簡單:一、四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和脆弱性不同;二、也是更根本原因,它們處在錯誤的博弈中。亞洲的戰(zhàn)略大博弈并非軍事,而是經濟。
澳大利亞是最脆弱的,其經濟高度依賴中國。澳大利亞人為30年來的無衰退增長而自豪,但這無非是因為澳在功能上充當了中國的一個經濟省份而已,F(xiàn)在澳給自己挖了個坑。在很多方面,結果早就決定了。中國等得起。如澳學者休·懷特所說,“堪培拉的問題是,中國手握多數(shù)牌。國際關系中的權力在于能以較低代價使另一國付出高代價……莫里森及其幕僚們似乎沒明白這點”。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澳前總理基廷就警告,“所謂的Quad 無從談起。印度對美中議程仍態(tài)度曖昧,并回避參與任何針對中國的行動。日中之間的和解顯而易見,所以日本不會參與任何遏制中國的方案”。盡管印度對華立場逐漸強硬,但也不太可能成為美國的明確盟友。
日本也很脆弱,但方式不同。澳大利亞很幸運,周邊是友好的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而日本只有不友好鄰國:中國、俄羅斯和韓國。日本能處理與俄韓的困難關系,畢竟這兩國經濟規(guī)模較小。但日本人敏銳意識到,如今要適應一個更強大的中國。這并非新現(xiàn)象。除了20世紀上半葉,日本幾乎一直與更強大的鄰國中國和平共處。今后日本又可恢復到這種模式。但雙方關系的變化將是輕微、漸進的——不會立即成為朋友,但日本會發(fā)出微妙信號,表示理解中國的核心利益。是的,一路上會有顛簸,但中日雙方會慢慢地、穩(wěn)定地調整。
印度和中國的問題正好相反。作為兩個古老文明,它們相處幾千年,但由于喜馬拉雅山阻隔,直接接觸較少。而現(xiàn)代科技形勢下,高山不再不可逾越。因此,中印士兵面對面的接觸越來越多,這會導致意外。未來幾年,兩國關系會走下坡路。但中國有耐心,因為時間對其有利。1980年中印經濟規(guī)模相當,到2020年中國增長到印度的5倍。
而且,就像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TPP)是給中國送了一份地緣政治大禮,印度不加入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也是如此。經濟才是大博弈所在。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龐大經濟生態(tài)系統(tǒng)正在地區(qū)演變。有些數(shù)據值得思考。2009年中國零售商品市場的規(guī)模為1.8萬億美元,美國為4萬億美元。10年后,這兩個數(shù)字分別是6萬億和5.5萬億美元。未來10年,中國的進口總額將可能超過22萬億美元。就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打敗蘇聯(lián)一樣,不斷增長的中國龐大消費市場將成為地緣政治大博弈的最終決定者。
所以,四國在印度洋的軍演動不了亞洲歷史的指針。久而久之,四國不同的經濟利益和歷史性弱勢,將使成立Quad的理由站不住腳。且沒有任何其他亞洲國家——即使美國堅定的盟友韓國——急于加入Quad。亞洲的未來將由四個字母——RCEP而非Quad來書寫。(作者馬凱碩,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