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guān)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文/水新營

“文革”前,在中共中央領(lǐng)導層,一度形成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林(彪)鄧(小平)”的領(lǐng)導集體格局,這個格局是對中共歷史上五大書記格局的演進和發(fā)展,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其中的成員不僅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shè)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在以后的社會主義改革歲月中也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毋庸置疑,這個領(lǐng)導集體成員中后來也出現(xiàn)了如林彪那樣的異類。本文結(jié)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wù)委員會(簡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設(shè)立和演變過程以及毛澤東等七人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任職情況,披露“毛劉周朱陳林鄧”格局的形成過程及前前后后的相關(guān)情況。

周恩來、陳云、毛澤東先后較早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

在中共建黨之初,由于黨員與地方組織數(shù)量都比較少,中央機關(guān)設(shè)置也比較簡單,并未設(shè)立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wù)委員會。中共四大后,全國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到1927年4月,中共黨員數(shù)量已達到57000余人。隨后的5月,中共五大在武漢召開,會議決定正式設(shè)立中央政治局,并首次設(shè)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共五大后修改的黨章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組織中央政治局指導全國一切政治工作……中央政治局互推若干人組織中央常務(wù)委員會,處理黨的日常事務(wù)”。

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后又增補瞿秋白、譚平山)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見《中國共產(chǎn)黨歷屆中央委員大辭典》,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版)。陳獨秀繼續(xù)被選為中央總書記。在“毛劉周朱陳林鄧”七人中,周恩來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并被任命為中央軍事部部長;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時任全國農(nóng)民協(xié)會總干事;劉少奇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朱德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導團團長,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長;陳云時任上海商務(wù)印書館中共總支部干事兼發(fā)行所分支部書記;林彪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連長;鄧小平時在馮玉祥的國民聯(lián)軍所屬中山軍事學校任政治處處長,并任校中共黨組織書記。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周恩來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根據(jù)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成立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周恩來被任命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可以說是“毛劉周朱陳林鄧”七人中進入中央(含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第一人。畢竟,臨時中央領(lǐng)導機構(gòu)也是得到共產(chǎn)國際的正式批準,在當時是合法有效的。南昌起義失敗后,在“八七會議”上組成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周恩來被排斥出中共核心領(lǐng)導層,僅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周恩來重新?lián)闻R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會議選舉產(chǎn)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由向忠發(fā)、蘇兆征、周恩來、項英、蔡和森等五名正式成員和李立三、楊殷、徐錫根等三名候補成員共八人組成。向忠發(fā)任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主席。在“毛劉周朱陳林鄧”的其他成員中,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委員,時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黨代表、軍委書記,他和朱德、林彪等正在井岡山從事武裝斗爭;劉少奇時任中央審查委員會書記,中央審查委員會履行原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部分職責,由于中共六大過分強調(diào)“指導機關(guān)之工人化”,劉少奇未能當選中央委員;朱德時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軍長;陳云在家鄉(xiāng)江蘇省青浦縣從事農(nóng)民暴動,時任中共松(江)青(浦)金(山)縣委負責人;林彪時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中共六大召開時,李維漢、任弼時留守上海,負責中央日常工作,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協(xié)助李維漢、任弼時處理留守中央日常工作。

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擴大)在上海召開。全會改選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為向忠發(fā)、周恩來、張國燾、王明(后補入)。9月,王明隨米夫赴蘇聯(lián)前,組成臨時中央政治局,博古(秦邦憲)、張聞天(洛甫)、盧福坦為常委。陳云為臨時中央政治局成員,兼任中央特科書記。1932年3月后陳云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陳云是在“毛劉周朱陳林鄧”七人中,第二位擔任中央(含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領(lǐng)導人。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陳云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在中央蘇區(qū)瑞金召開,會上改選了中央政治局。全會選出了中共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央書記處(實際即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推舉由博古主持工作,負總責。全會選出的書記處成員有多種版本。依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歷屆中央委員大辭典》的資料,包括秦邦憲(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洛甫)、陳云、陳紹禹(王明,在蘇聯(lián))、張國燾(在川陜蘇區(qū))、項英等七人。中共六屆五中全會設(shè)立的中央書記處的職權(quán)相當于中共五大、六大產(chǎn)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那時候通常把中央書記處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混用,其成員有時稱書記,有時稱常委。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補選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即中央書記處書記)。至此,周恩來、陳云、毛澤東三人進入了中共核心領(lǐng)導層——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毛劉周朱陳林鄧”的其他成員中,朱德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劉少奇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紅五軍團中央代表;林彪時任紅一軍團軍團長;鄧小平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陀^地講,鄧小平此時所擔任的中共中央秘書長和1928年左右的那次所擔任的中共中央秘書長一職,從職責、規(guī)格等方面來看,和建國后他第三次擔任的中共中央秘書長一職還是有較大的區(qū)別。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毛澤東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guān)的轉(zhuǎn)折點,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fā)展的道路。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成為中共五大書記中的成員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1936年6月16日,在陜北的中央書記處致電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稱“現(xiàn)時中央集中的組織,政治局:洛甫、恩來、博古、澤東、鄧發(fā)、凱豐、稼祥、仲丹(張浩、林育英)、德懷。常委:洛甫(書記)、恩來、博古、澤東四人”。此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書記處)成員中,陳云于長征途中被派赴蘇聯(lián),王明早已在蘇聯(lián),張國燾隨紅四方面軍在長征途中,項英留中央蘇區(qū)。同年12月初,張國燾、朱德、任弼時等抵達保安,同中共中央會合。此后,在延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包括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張國燾、博古,由張聞天負總責,主持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工作。

1937年11月,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王明、康生受共產(chǎn)國際的派遣乘機到達延安。中共駐新疆代表陳云同機到達。為了聽取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和總結(jié)黨的工作,中共中央于12月9日至14日召開政治局會議(即“十二月會議”)。在“十二月會議”上,重新明確中央政治局常委由張聞天、毛澤東、王明、康生、陳云、周恩來、張國燾、博古、項英等九人組成。還決定增補王明、康生和陳云為中央書記處書記。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937年12月9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會議。前排左起:項英、何凱豐、王明、陳云、劉少奇;后排左起:康生、彭德懷、張聞天、張國燾、林伯渠、秦邦憲、周恩來、毛澤東。

同時,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新按照中共六大的黨章規(guī)定,在中央政治局下設(shè)有政治局常委會,作為在中央政治局閉會期間“進行日常工作”的領(lǐng)導機關(guān)。但同時又存在著在中央政治局下的中央書記處,組成人員又均是中央常委。此時的中共中央將中央書記處與中央政治局常務(wù)委員會視為“一套人馬的兩塊招牌”,在名稱上仍時;煊。此后,既有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又有中央書記處,機構(gòu)并存,人員多有重合。不過,這種二位一體的機構(gòu)在形式上還是“內(nèi)外有別”,從修訂后的《張聞天年譜(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顯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進行會議和決策,對外發(fā)布則多以中央書記處名義。這種書記處、常委會混用稱謂的狀況一直延續(xù)到中央六屆六中全會。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成員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澤東、王稼祥、朱德、項英、王明;后排左起:陳云、秦邦憲、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舉行。全會作出的《關(guān)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guī)則與紀律的決定》,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明確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性質(zhì)、任務(wù)、職權(quán)、紀律等的決議!稕Q定》中提出用“中央書記處”取代了中共六大黨章規(guī)定的“中央政治局常務(wù)委員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時的中央書記處書記為:張聞天、毛澤東、王明、康生、陳云。全會期間,張聞天曾誠懇地提出,應“推舉毛澤東同志為中央總書記”。但當時毛澤東經(jīng)過全面考慮,不主張?zhí)徇@個問題。會后,張聞天開始“主動讓賢”,將工作逐步轉(zhuǎn)交給毛澤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的地點也由他住的窯洞移到楊家?guī)X毛澤東的住處。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guān)于中央機構(gòu)調(diào)整及精簡的決定》,決定調(diào)整精簡中央機構(gòu),并進一步明確了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分工!稕Q定》明確:中央政治局負責在兩次中央全會之間領(lǐng)導整個黨的工作,有權(quán)決定一切重大問題。中央書記處則是根據(jù)政治局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guān),在組織上服從政治局,負責組織政治局決議的執(zhí)行并檢查其執(zhí)行情況,但在政治局方針下有權(quán)處理和決定一切日常性質(zhì)的問題。

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還作出重要人事安排,推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主席。決定中央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主席為毛澤東。書記處會議不固定,隨時由主席召集之,會議中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后決定權(quán)”。這樣,毛澤東就第一次在組織形式上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集體中的第一把手。同時,劉少奇第一次進入第一代中央領(lǐng)導集體的核心層。以這次組織調(diào)整為標志,曾作為中央總負責的張聞天以及王明等正式離開中央書記處。

1944年5月21日到1945年4月20日,中共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在延安召開,會期長達11個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央書記處的提議,選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周恩來等五人組成主席團,毛澤東為主席團主席。主席團在全會期間負責處理中央日常工作和中共七大的籌備工作,原中央書記處和政治局停止履行職權(quán)。五人主席團也可以說是形成了后來“五大書記”的雛形,只是排列順序有所不同。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和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在主席臺上。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會議通過的黨章取消了有關(guān)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設(shè)置而代之以中央書記處。中央書記處的產(chǎn)生辦法及地位、職能第一次從黨章上得到明確。黨章規(guī)定: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決議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

在隨后舉行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選舉出十三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即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云、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會議同時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人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在中共歷史上被稱為“五大書記”。此次會議還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

在“毛劉周朱陳林鄧”的其他成員中,陳云排在非中央書記處成員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的第一位,不久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相當于中央政治局候補常委)。林彪、鄧小平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林彪時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因身體原因,他一直處于休養(yǎng)半休養(yǎng)狀態(tài),先后由陳光、羅榮桓代理師長)、抗大總校校長(徐向前代);鄧小平時任北方局代理書記、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主持在華北的八路軍總部工作。至此,“毛劉周朱陳林鄧”等七人都進入了中央委員會。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領(lǐng)導集體格局正式形成

中共七大后,中央書記處實際上起著中央最高領(lǐng)導和決策機構(gòu)的作用,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中共八大。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書記處領(lǐng)導全黨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建國以后,又繼續(xù)團結(jié)領(lǐng)導全國各族人民,圓滿地完成了國民經(jīng)濟恢復時期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各項工作和任務(wù)。

建國初期,中央書記處進行一些人員更替和補充。任弼時從1949年4月起就因病休養(yǎng),后又赴蘇聯(lián)治病。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批準陳云代理中央書記處書記。同年10月,任弼時逝世后,陳云正式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最高層仍然保持“五大書記”的格局。而這“五大書記”,就是“毛劉周朱陳林鄧”中的前五人,不過排名順序上還略有區(qū)別。

作為已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執(zhí)政黨,中央書記處的工作異常繁重。為適應新形勢下的中央日常工作需要,1954年4月27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設(shè)立中央秘書長、副秘書長,組成秘書長工作會議,代中共中央處理日常工作,以減輕中央書記處的工作負擔,鄧小平擔任中央秘書長。1955年4月4日,中共七屆五中全會補選林彪、鄧小平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至此,“毛劉周朱陳林鄧”等七人都進入了中央政治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對黨的組織和領(lǐng)導體制進行了重大調(diào)整。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重新設(shè)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替代原來的中央書記處,也可以說是把原中央書記處改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原來的中央書記處書記都成為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員。

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當選為副主席。鄧小平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等六人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林彪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并還擔任國務(wù)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林彪在八屆中央政治局的排名相當靠前,僅次于六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在非常委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位。中共八大實際上已確立了“毛劉周朱陳林鄧”領(lǐng)導集體的基本格局。

從較好發(fā)揚黨內(nèi)民主的中共八大選舉看,“毛劉周朱陳林鄧”等七人也得到全黨的充分認可,他們均排在中央委員得票的前九位。中央委員得票前九位的另兩人為延安“五老”中的“兩老”:林伯渠、董必武。首次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鄧小平更是得到全黨的高度認可,他在八屆中央委員選舉中,得票由七大選舉時的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四位,僅次于毛澤東、劉少奇、林伯渠,排在朱德、周恩來、陳云、林彪等人之前。

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和中期,林彪由于身體等方面的原因,雖然他在十位元帥中是最年輕的,但一直比較消沉。從1958年起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由于身體狀況有所好轉(zhuǎn),開始逐漸活躍起來。同年5月,他參加中共八屆五中全會,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至此,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林彪、鄧小平等七人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以中共八屆五中全會為標志,“毛劉周朱陳林鄧”領(lǐng)導集體的格局正式形成。

“毛劉周朱陳林鄧”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961年1月,毛澤東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主席臺左起:陳云、周恩來、劉少奇、毛澤東、朱德、鄧小平。

在“毛劉周朱陳林鄧”的領(lǐng)導集體格局存續(xù)期間,是一個艱苦創(chuàng)業(yè)、艱難探索的年代。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歷盡艱辛曲折后,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這是黨在執(zhí)政后召開的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總結(jié)經(jīng)驗大會,共有七千多人,因此這次大會又稱“七千人大會”。在黨中央集體的領(lǐng)導下,會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起到了團結(jié)和動員全黨齊心協(xié)力為戰(zhàn)勝嚴重困難而斗爭的巨大作用。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同年8月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的召開,是“文化大革命”全面發(fā)動的標志。8月1日至12日,八屆十一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根據(jù)毛澤東的提議,全會改組了中央領(lǐng)導機構(gòu),選舉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云等十一人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林彪名列第二位。全會沒有選舉中央副主席,但會后不久,林彪被宣布為唯一的中央副主席。八屆十一中全會的人事調(diào)整,也意味“毛劉周朱陳林鄧”的領(lǐng)導集體格局的終結(jié)。

1969年11月12日,劉少奇歷經(jīng)屈辱,病逝于開封;1971年9月13日,林彪出逃蘇聯(lián),于蒙古溫都爾汗墜機身亡;1976年1月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nèi),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等三人先后不幸離世。

粉碎“四人幫”后,“毛劉周朱陳林鄧”中只有鄧小平和陳云了。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們倆默契配合,相互合作,同心協(xié)力,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互相支持,實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轉(zhuǎn)折,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向前發(fā)展。

編輯:
返回頂部